某大型客车正面碰撞仿真与安全研究
|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插图清单 | 第12-14页 |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 ·汽车安全性 | 第16-18页 |
| ·国内外研究与安全法规 | 第18-22页 |
| ·国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8-19页 |
| ·国内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9-21页 |
| ·国内外相关安全法规 | 第21-22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大客车正面碰撞仿真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 ·有限元法概述 | 第24-25页 |
| ·有限元法简介 | 第24页 |
| ·有限元法基本步骤 | 第24-25页 |
| ·模态分析理论 | 第25-27页 |
| ·碰撞仿真分析理论 | 第27-30页 |
| ·非线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27-28页 |
| ·多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 | 第28-30页 |
| ·相关软件 | 第30-31页 |
| ·HyperWorks软件介绍 | 第30-31页 |
| ·LS-DYNA软件介绍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大客车车身骨架建模及分析 | 第32-40页 |
| ·建立车身骨架几何模型 | 第32-33页 |
| ·大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建模 | 第33-36页 |
| ·汽车有限元建模 | 第33-34页 |
| ·大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 | 第34-36页 |
| ·车身骨架模态分析 | 第36-39页 |
| ·模态分析及结果 | 第36-38页 |
| ·模态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大客车正面碰撞仿真分析 | 第40-59页 |
| ·大客车正面碰撞仿真流程及影响因素 | 第40-44页 |
| ·大客车正面碰撞仿真分析流程 | 第40-41页 |
| ·单元类型和尺寸的影响 | 第41页 |
| ·沙漏(Hourglass)控制 | 第41-42页 |
| ·接触定义 | 第42-44页 |
| ·大客车正面碰撞模型建立 | 第44-54页 |
| ·碰撞有限元模型建模流程 | 第44-45页 |
| ·部件连接 | 第45-46页 |
| ·材料设置 | 第46-49页 |
| ·载荷处理 | 第49-50页 |
| ·定义接触 | 第50-52页 |
| ·沙漏控制 | 第52页 |
| ·碰撞初始条件设置 | 第52-54页 |
| ·整车40%重叠率碰撞仿真分析 | 第54-58页 |
| ·碰撞变形分析 | 第54-56页 |
| ·能量及速度变化 | 第56-57页 |
| ·加速度响应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大客车车身结构改进设计 | 第59-66页 |
| ·前纵梁结构改进 | 第59-62页 |
| ·前纵梁截面形状 | 第59-60页 |
| ·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优薄壁直梁结构 | 第60-62页 |
| ·改进方案评价 | 第62-65页 |
| ·整车碰撞变形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 ·加速度响应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