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单细胞分析研究概况 | 第16-48页 |
·单细胞分析的意义 | 第16页 |
·微通道分离分析 | 第16-25页 |
·毛细管电泳单细胞分析 | 第16-23页 |
·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 | 第23-25页 |
·开管柱液相色谱 | 第25页 |
·微探针技术分析单细胞 | 第25-29页 |
·微探针直接单细胞分析 | 第25-28页 |
·微探针扫描测定单细胞 | 第28-29页 |
·荧光显微成像测定单细胞 | 第29-31页 |
·一般荧光显微镜分析 | 第29-30页 |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 | 第30-31页 |
·激光全内反射显微术 | 第31页 |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术 | 第31页 |
·单细胞分析通量的提高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8页 |
第二章 落射催化荧光图像法分析测定单个中性粒细胞内过氧化物酶 | 第48-72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9页 |
·实验装置 | 第49-50页 |
·材料、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50-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9页 |
·微型化学检测池及恒温空气浴的制作 | 第52页 |
·微升加液器的制作 | 第52-54页 |
·催化荧光强度的动力学测定和图像分析 | 第54-55页 |
·细胞提取用具的消毒,中性粒细胞提取 | 第55-56页 |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 | 第56页 |
·单细胞进样 | 第56-57页 |
·单细胞溶膜 | 第57-58页 |
·单细胞内PO的催化动力学检测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温度、pH和缓冲液浓度 | 第59页 |
·激光功率的选择 | 第59-60页 |
·酶的催化动力学曲线和dF/dt的测定 | 第60-62页 |
·用HRP作为活性标准检测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可行性 | 第62页 |
·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62-63页 |
·ICCD工作模式的选择 | 第63页 |
·曝光时间和增益(intensified gain)的选择 | 第63-64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的标准曲线和检测下限 | 第64-65页 |
·标准曲线法测定中性粒细胞提取液中PO | 第65-68页 |
·标准曲线法检测单个中性粒细胞中PO | 第68-69页 |
·金属离子对单细胞酶活力分析的影响程度 | 第69页 |
·结论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三章 落射荧光显微术测定中性粒细胞内的过氧化氢 | 第72-90页 |
·引言 | 第72页 |
·实验部分 | 第72-79页 |
·实验装置与试剂 | 第72-74页 |
·反应-检测池的制作 | 第74页 |
·微升进样器、检测池盖板、恒温空气浴的制做 | 第74页 |
·器皿消毒,中性粒细胞的提取 | 第74-75页 |
·纳升细胞注射器的制作 | 第75页 |
·纳升移液器的加样和注射方法 | 第75页 |
·H_2O_2标准溶液的孵育和荧光测定 | 第75-77页 |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 | 第77-78页 |
·细胞提取液的荧光测定 | 第78页 |
·单细胞测定 | 第78-7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9-87页 |
·温度和pH的选择 | 第79页 |
·荧光试剂的选择 | 第79页 |
·ADHP和HRP工作溶液浓度的选择 | 第79-80页 |
·激光功率的选择 | 第80页 |
·孵育时间的选择 | 第80-81页 |
·中性粒细胞的破膜方法 | 第81页 |
·H_2O_2的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 | 第81-82页 |
·标准曲线法测定中性粒细胞提取液中H_2O_2 | 第82-83页 |
·提取液测定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 第83-86页 |
·标准曲线法检测单个中性粒细胞中H_2O_2 | 第86页 |
·单细胞分析中的干扰因素 | 第86-87页 |
·纳升移液器的测量重复性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四章 利用纳升微池阵列芯片测定单个中性粒细胞内过氧化氢 | 第90-118页 |
·引言 | 第90-91页 |
·实验部分 | 第91-98页 |
·检测装置 | 第91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91-92页 |
·微阵列池芯片的制造 | 第92页 |
·微阵列池深度和容积的测定 | 第92-94页 |
·纳升注射器的制作 | 第94-95页 |
·水平推片封盖法 | 第95页 |
·芯片上溶液荧光强度的连续测量 | 第95-96页 |
·H_2O_2标准溶液的校正荧光强度测定 | 第96页 |
·中性粒细胞的提取和细胞计数 | 第96-97页 |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 | 第97页 |
·细胞提取液的分析 | 第97页 |
·单细胞和反应试剂的进样 | 第97页 |
·单细胞溶膜、分散混合、反应衍生、荧光检测 | 第97-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6页 |
·推片方式的选择 | 第98页 |
·密封方式的选择 | 第98-99页 |
·微池大小的选择 | 第99页 |
·定量信号采集方式的选择 | 第99-100页 |
·信号采集深度 | 第100-102页 |
·微池的尺寸和体积 | 第102-106页 |
·芯片上微池的标准曲线 | 第106页 |
·细胞提取液测量结果 | 第106-111页 |
·细胞自身荧光背景的影响 | 第111页 |
·细胞悬浮液浓度的选择 | 第111页 |
·单细胞分析结果 | 第111-113页 |
·冷冻-融化过程中HRP催化活性损失 | 第113-114页 |
·PMT负高压的调节 | 第114页 |
·激光功率的选择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纳升微池阵列芯片定量测定活中性粒单细胞受药物刺激后的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释放 | 第118-141页 |
·引言 | 第118-121页 |
·实验部分 | 第121-123页 |
·微阵列池芯片及其检测装置 | 第121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121-122页 |
·器皿消毒方法 | 第122页 |
·中性粒细胞提取、清洗和计数 | 第122页 |
·标准溶液的分析 | 第122页 |
·单细胞分析 | 第122-1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5页 |
·PMA、ADHP、HRP浓度的选择 | 第123-124页 |
·孵育时间的确定 | 第124-125页 |
·标准溶液工作曲线 | 第125页 |
·细胞内H_2O_2对H_2O_2释放测定的干扰 | 第125-127页 |
·细胞外H_2O_2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127页 |
·推片前细胞释放H_2O_2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细胞悬浮液的分析测量 | 第128-132页 |
·单细胞释放测量结果 | 第132-134页 |
·激光照射对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影响 | 第134页 |
·反应体系中的溶解氧 | 第134页 |
·中性粒细胞释放的H_2O_2的产生途径 | 第134-135页 |
·PMT负高压的调整 | 第135页 |
·激光功率的选择 | 第135页 |
·结论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1页 |
第六章 硼酸锂晶体串连式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 第141-149页 |
·引言 | 第141-142页 |
·实验部分 | 第142-1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43-146页 |
·对溶液电导率的响应 | 第143-144页 |
·对溶液介电常数的响应 | 第144页 |
·有机溶剂中微量水分的快速测定 | 第144-146页 |
·结论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第151-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