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恢复理念的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国内动态 | 第9-10页 |
| ·国外动态 | 第10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框架 | 第12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2 相关的概念及理论 | 第13-18页 |
| ·相关概念 | 第13页 |
| ·河岸带景观 | 第13页 |
| ·风景区 | 第13页 |
| ·景观恢复 | 第13页 |
| ·相关理论 | 第13-18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3-15页 |
| ·生态旅游规划理论 | 第15页 |
| ·生态恢复理论 | 第15-16页 |
| ·可持续发展 | 第16-18页 |
| 3 漓江流域概况及分析 | 第18-31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20页 |
| ·漓江流域概况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20页 |
| ·水文情况 | 第20-22页 |
| ·漓江流域动植物情况 | 第22-24页 |
| ·植物种类 | 第22-23页 |
| ·动物种类 | 第23-24页 |
| ·景观资源类型及分析 | 第24-31页 |
| ·风景资源类型与特征 | 第24-29页 |
| ·风景单元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4 基于景观恢复理论的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规划 | 第31-85页 |
| ·规划的原则 | 第31页 |
| ·规划分区与功能布局 | 第31-37页 |
| ·功能分区 | 第31-34页 |
| ·规划结构 | 第34-35页 |
| ·规划布局 | 第35-37页 |
|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 第37-40页 |
| ·土地资源分析 | 第37-38页 |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8页 |
|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 第38-40页 |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40-45页 |
| ·道路交通现状 | 第40-42页 |
| ·规划原则 | 第42页 |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42-45页 |
| ·漓江风景河段景观规划 | 第45-50页 |
| ·概况 | 第45页 |
| ·景观特征 | 第45-46页 |
| ·现状利用状况 | 第46页 |
| ·景点规划 | 第46-50页 |
| ·保护培育规划 | 第50-70页 |
| ·基础景观分析 | 第50-55页 |
| ·风景保护与培育 | 第55-70页 |
| ·植物景观规划 | 第70-79页 |
| ·现状分析 | 第70-72页 |
| ·规划原则 | 第72页 |
| ·植物景观区划 | 第72-75页 |
| ·植物景观培育 | 第75-79页 |
| ·游览设施规划 | 第79-85页 |
| ·游客中心控制导则 | 第79-80页 |
| ·家庭旅馆控制导则 | 第80-82页 |
| ·餐饮设施控制导则 | 第82-83页 |
| ·环保设施控制导则 | 第83页 |
| ·休憩观景设施控制导则 | 第83-84页 |
| ·解说设施控制导则 | 第84-85页 |
| 5 结论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 附录A | 第91-96页 |
| 附录B | 第96-106页 |
| 附录C | 第106-108页 |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