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价值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生态观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一)生态 | 第14-15页 |
1. 生态的词源含义考察 | 第14页 |
2. 生态的学术含义考察 | 第14-15页 |
(二)生态观 | 第15-18页 |
1. 生态观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 生态观的历史追溯 | 第16-18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产生和历史演进 | 第18-28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8-19页 |
1.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8-19页 |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自然环境和人 | 第19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理论来源 | 第19-22页 |
1. 近代英法两国的机械自然观 | 第20页 |
2. 德国古典哲学的抽象自然观 | 第20-22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历史演进 | 第22-28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萌芽 | 第22-23页 |
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形成 | 第23-25页 |
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成熟 | 第25-26页 |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发展 | 第26-28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 第28-35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 第28-32页 |
1. 提出生态观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 第28-29页 |
2. 揭露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第29-30页 |
3. 根除生态危机的途径: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 第30-31页 |
4. 展现生态观的价值旨归:生态和谐 | 第31-32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基本特征 | 第32-35页 |
1. 突显实践性 | 第32-33页 |
2. 重视系统性 | 第33页 |
3. 体现人本性 | 第33-35页 |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 第35-42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35-37页 |
1. 为我们认识人与自然提供理论指导 | 第35页 |
2. 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指南 | 第35-36页 |
3. 为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 第36-37页 |
(二)实践价值 | 第37-42页 |
1. 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 | 第37-38页 |
2. 应健全资源开发和使用制度 | 第38页 |
3. 应完善严格的干部考评制度 | 第38-39页 |
4. 应自觉地遵守生态伦理制度 | 第39-40页 |
5. 应积极追求绿色的消费方式 | 第40页 |
6. 应大力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