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比赛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 第12页 |
| ·比赛教学的作用 | 第12-13页 |
| ·比赛教学的教学评价 | 第13-14页 |
| ·诊断性评价 | 第13页 |
| ·终结性评价 | 第13-14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 ·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体育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比赛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单项技术比赛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体育活动动机 | 第14-15页 |
| ·体育兴趣 | 第15页 |
| ·体育态度 | 第15页 |
| ·国内外有关比赛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教学实验 | 第17页 |
| ·文献资料 | 第17-18页 |
| ·专家访谈 | 第18页 |
| ·问卷调查 | 第18-19页 |
|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18页 |
|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18-19页 |
|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19页 |
| ·数理统计 | 第19页 |
| ·逻辑分析 | 第19页 |
| 4 比赛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排球选项课中的实验 | 第19-48页 |
| ·实验设计 | 第19-29页 |
| ·实验对象及时间、地点 | 第19-20页 |
| ·实验对象 | 第19-20页 |
| ·实验时间、地点 | 第20页 |
| ·实验内容 | 第20页 |
| ·实验变量选取 | 第20页 |
| ·实验分组 | 第20页 |
| ·两个教学班不同的教学模式及课程设计 | 第20-26页 |
| ·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及课程设计 | 第20-23页 |
| ·对照班的教学模式及课程设计 | 第23-26页 |
| ·实验指标 | 第26页 |
| ·各项实验指标的测试及其方法 | 第26-29页 |
| ·基本身体形态测试 | 第26页 |
| ·各项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测试 | 第26-27页 |
| ·各项排球专项技术测试 | 第27-2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 ·实验前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基本身体形态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各项专项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 ·实验后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8页 |
|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专项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通过比赛教学,学生的体育运动素质能够得到有力的提升 | 第48页 |
| ·比赛教学法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三方面的培养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 第48页 |
| ·比赛教学有利于创造活跃、积极地学习氛围 | 第48页 |
| ·比赛教学法在高校排球选项课中切实可行 | 第48-49页 |
| ·建议 | 第49-51页 |
| ·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安排比赛的内容与强度 | 第49页 |
| ·注重“学”、“练”、“赛”的统一 | 第49页 |
| ·比赛教学中要是时刻刻地将学习者的安全置于首要位置 | 第49页 |
| ·在比赛教学过程中穿插竞赛规则以及裁判法的学习 | 第49页 |
| ·提高体育教师对比赛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储备,扩大比赛教学的应用范围 | 第49-50页 |
| ·比赛教学法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要注意与传统教法的有机结合 | 第50-51页 |
| 6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7 附录 | 第54-64页 |
| 附件 1 | 第54-55页 |
| 附件 2 | 第55-56页 |
| 附件 3 | 第56-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