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发展动态 | 第17-19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9-20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20页 |
·历史分析法 | 第20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20-21页 |
3. 研究内容与结果 | 第21-37页 |
·思想之根——时代与环境 | 第21-24页 |
·历史时代篇 | 第21-22页 |
·地理环境篇 | 第22-23页 |
·社会环境篇 | 第23-24页 |
·思想之纲——对象与内容 | 第24-28页 |
·孔子的体育教育对象 | 第24-25页 |
·孔子的体育教育内容 | 第25-26页 |
·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教育对象 | 第26-27页 |
·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教育内容 | 第27-28页 |
·思想之核——方法与理念 | 第28-32页 |
·孔子的体育教学方法 | 第28-29页 |
·孔子的体育教育理念 | 第29-30页 |
·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教学方法 | 第30-31页 |
·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教育理念 | 第31-32页 |
·思想之果——目的与目标 | 第32-37页 |
·孔子的体育教育目的 | 第32-33页 |
·孔子的体育教育目标 | 第33-34页 |
·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教育目的 | 第34-35页 |
·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教育目标 | 第35-37页 |
4.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的总结与融合 | 第37-47页 |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的总结 | 第37-42页 |
·道德礼乐仁:孔子体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 第37-39页 |
·科学实证理:亚氏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和谐创造论:当代体育思想的发展认识 | 第40-42页 |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的融合 | 第42-47页 |
·丰富体育思想内容 | 第43页 |
·促进体育思想交流 | 第43-44页 |
·推动体育思想发展 | 第44-45页 |
·建构体育思想体系 | 第45-47页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7-55页 |
·结论 | 第47-50页 |
·孔亚体育思想比较:道德与理性的碰撞 | 第47-49页 |
·孔亚体育思想融合:人文与科学的交融 | 第49-50页 |
·建议 | 第50-55页 |
·凸显体育教育作用及价值 | 第50-51页 |
·重视体育基础学科的发展 | 第51-52页 |
·注重体育道德观念的培养 | 第52-53页 |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