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燃油热熔釜加热体系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燃油热熔釜器械体系构造与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两缸式燃油热熔釜体系 | 第13-15页 |
·燃油热熔釜加热机构的工作简介 | 第15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内容 | 第16-19页 |
·本课题的工作要点 | 第16-17页 |
·课题章节内容安排 | 第17-19页 |
2 燃油热熔釜加热体系热传递的理论及运算 | 第19-40页 |
·研究加热体系意义 | 第19页 |
·传热学基础 | 第19-26页 |
·温度场与其梯度 | 第19-20页 |
·热辐射 | 第20-23页 |
·对流传热 | 第23-25页 |
·热传导 | 第25-26页 |
·燃油热熔釜加热系统的分析 | 第26-27页 |
·燃油热熔釜设备的传热分析研究 | 第27-39页 |
·燃烧室内热量传递过程中的分析 | 第27-34页 |
·计算结果及结论分析 | 第34-35页 |
·出口处烟气对流换热 | 第35-36页 |
·划线涂料的对流换热分析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燃油热熔釜加热体系动态传热模型的建立 | 第40-49页 |
·数学模型 | 第40页 |
·燃油加热体系的特性分析及火焰炉内的综合传热 | 第40-42页 |
·燃油加热体系的特性分析 | 第40-41页 |
·火焰炉内的综合传热 | 第41-42页 |
·釜内温度关于燃烧器加热功率以及加热时间关系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燃烧器加热功率以及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 | 第42-43页 |
·釜内温度及釜外壁温度之间的热量传递关系模型 | 第43-44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4-45页 |
·釜内温度关于燃烧效率及加热时间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热熔釜在热流密度不变情况下加热时间简易计算 | 第46-48页 |
·燃油量理论计算 | 第46页 |
·热流密度计算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基于FLUENT燃油热熔釜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49-64页 |
·研究对象和目的 | 第49页 |
·燃油热熔釜加热体系炉内受热面的传热特性 | 第49-50页 |
·FLUNT分析软件及数值模拟步骤 | 第50-52页 |
·FLUENT软件简介 | 第50-51页 |
·FLUENT软件的模拟步骤 | 第51-52页 |
·燃油热熔釜加热体系热熔釜的处理方法 | 第52-54页 |
·热熔釜传热方程式 | 第53页 |
·热熔釜在恒流密度加热情况下能量方程 | 第53-54页 |
·燃油热熔釜设备加热体系机构的数值模拟 | 第54-57页 |
·热熔釜模型结构 | 第54-55页 |
·燃油热熔釜网格划分 | 第55页 |
·热熔釜边界条件设置 | 第55页 |
·对热熔釜系统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进行求解分析 | 第55-56页 |
·燃油热熔釜系统热熔釜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新型燃油热熔釜热熔釜的数值模拟 | 第57-61页 |
·新型热熔釜模型结构 | 第57-58页 |
·新型热熔釜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新型热熔釜边界条件设置 | 第59页 |
·计算求解 | 第59-60页 |
·改进盘旋烟道热熔釜模拟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改进盘旋烟道热熔釜温度场分布分析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本文总结 | 第64页 |
·本文不足与展望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