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素异丙酯鼻腔吸收和脑靶向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 药物简介 | 第12-13页 |
·对血管作用 | 第12页 |
·对心脏疾病的作用 | 第12-13页 |
·IDHP其他作用 | 第13页 |
2 鼻腔给药的概述 | 第13-17页 |
·鼻腔给药的历史 | 第13页 |
·鼻腔给药的优势 | 第13页 |
·鼻腔的生理结构 | 第13-15页 |
·鼻腔给药脑内递药途径 | 第15-16页 |
·影响鼻腔吸收的因素 | 第16-17页 |
3 脑靶向性的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脑组织匀浆法 | 第17页 |
·微透析法 | 第17-18页 |
·小脑延髓穿刺法 | 第18页 |
·同位素标记法 | 第18页 |
4 立题依据 | 第18-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丹参素异丙酯理化性质研究 | 第20-2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0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0-27页 |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 第20页 |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分析方法 | 第21页 |
·论塔板数 | 第21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21-24页 |
·方法专属性 | 第21-22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2-23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3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23-24页 |
·IDHP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24-27页 |
·在PBS缓冲液中稳定性考察 | 第24-25页 |
·表观溶解度考察 | 第25页 |
·油水分配系数考察 | 第25-27页 |
3 讨论 | 第27-2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丹参素异丙酯鼻腔吸收影响因素研究 | 第29-3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9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9-37页 |
·IDHP灌流循环液供试品的制备 | 第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30-32页 |
·方法专属性 | 第30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0-31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1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31-32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2页 |
·大鼠鼻腔在体循环灌流方法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鼻腔吸收因素的考察 | 第33-36页 |
·灌流速度流速对鼻腔吸收的影响 | 第33-34页 |
·药物浓度对鼻腔吸收的影响 | 第34-35页 |
·吸收促进剂对鼻腔吸收的影响 | 第35-36页 |
·P-gp抑制剂对鼻腔吸收的影响 | 第36页 |
·丹参素的鼻腔吸收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丹参素异丙酯的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9-52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39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9-50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39-40页 |
·对照品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尾静脉供试品的制备 | 第39-40页 |
·分析方法 | 第40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40-43页 |
·方法专属性 | 第40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0-41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41-42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42页 |
·相对回收率 | 第42页 |
·绝对回收率 | 第42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2-43页 |
·短期稳定性 | 第42-43页 |
·冻融稳定性 | 第43页 |
·动物实验设计及样品处理方法 | 第43-45页 |
·静脉给药 | 第43-44页 |
·灌胃给药 | 第44页 |
·鼻腔给药 | 第44页 |
·动脉取血方法 | 第44页 |
·血样处理方法 | 第44-45页 |
·测定结果 | 第45-50页 |
·静脉注射 | 第45-46页 |
·鼻腔给药 | 第46-48页 |
·灌胃给药 | 第48-49页 |
·相同剂量药物不同给药方式 | 第49-50页 |
·绝对生物利用度 | 第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丹参素异丙酯经鼻脑靶向性研究 | 第52-61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2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2-59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52-53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鼻腔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静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2-53页 |
·分析方法 | 第53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53-56页 |
·方法专属性 | 第53-54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4-55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5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5-56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56页 |
·短期稳定性 | 第56页 |
·冻融稳定性 | 第56页 |
·动物实验设计及样品处理方法 | 第56-57页 |
·鼻腔给药方法 | 第56-57页 |
·脑脊液收集及样品处理方法 | 第57页 |
·测定结果 | 第57-59页 |
·脑脊液中药物浓度 | 第57-58页 |
·脑靶向性评价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