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引言 | 第12页 |
·发光材料概述 | 第12-15页 |
·发光材料定义 | 第12页 |
·发光材料的分类 | 第12-13页 |
·发光材料基本性能指标 | 第13-15页 |
·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硫化物体系 | 第15页 |
·硫氧化物体系 | 第15-16页 |
·钛酸盐体系 | 第16页 |
·硅酸盐体系 | 第16页 |
·其它类型的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6页 |
·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常见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高温固相法 | 第16-17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17页 |
·水热合成法 | 第17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7-18页 |
·燃烧合成法 | 第18页 |
·微波合成法 | 第18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18-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设计方案与测试方法 | 第20-28页 |
·样品准备 | 第20-21页 |
·实验主要原料 | 第20-21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1-25页 |
·高温烧结炉 | 第21-22页 |
·X 射线衍射仪(XRD) | 第22-23页 |
·荧光分光光度计 | 第23-24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4-25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5-28页 |
·CaTiO_3:Pr~(3+)样品的合成步骤 | 第25-26页 |
·Sr4Al_(14)O_(25):Eu~(2+),Dy~(3+)与 Sr2Si5N8:Eu~(2+)复合 | 第26-28页 |
第3章 高温固相法制备 CaTiO_3:Pr~(3+)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28-43页 |
·引言 | 第28页 |
·影响 CaTiO_3:Pr~(3+)长余辉荧光粉基质形成因素 | 第28-29页 |
·CaTiO_3:Pr~(3+)长余辉荧光粉的制备 | 第29-32页 |
·原料的配比 | 第29-30页 |
·气氛控制 | 第30页 |
·原料的合成 | 第30-32页 |
·合成温度对 CaTiO_3:Pr~(3+)长余辉荧光粉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不同合成温度对样品物相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合成温度对样品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不同合成温度对样品余辉特性的影响 | 第34页 |
·Pr~(3+)含量对 CaTiO_3:Pr~(3+)长余辉荧光粉的影响 | 第34-38页 |
·Pr~(3+)含量样品对物相的影响 | 第35-36页 |
·Pr~(3+)含量对样品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Pr~(3+)含量对样品余辉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Zn~(2+)掺杂对 CaTiO_3:Pr~(3+)长余辉荧光粉的影响 | 第38-42页 |
·Zn 含量对样品物相的影响 | 第38-39页 |
·Zn~(2+)离子含量对样品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Zn 含量对样品余辉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CaTiO_3:Pr~(3+)材料的发光及长余辉机理探讨 | 第43-49页 |
·发光材料的发光 | 第43页 |
·稀土元素 | 第43-46页 |
·稀土元素 f 层的电子构型 | 第43-44页 |
·稀土离子发光的经典位形坐标模型 | 第44-45页 |
·稀土掺杂离子的浓度淬灭过程 | 第45-46页 |
·CaTiO_3:Pr~(3+)材料的发光 | 第46-47页 |
·CaTiO_3:Pr~(3+)材料的长余辉机理 | 第47-49页 |
·位形坐标模型 | 第47页 |
·电子转移模型 | 第47-49页 |
第5章 Sr_4Al_(14)O_(25):Eu~(2+),Dy~(3+)与 Sr2Si5N8:Eu~(2+)复合激发 | 第49-58页 |
·引言 | 第49页 |
·复合激发原材料的选取 | 第49-50页 |
·直接均匀混合型 | 第50-54页 |
·样品的配比与测试 | 第51页 |
·样品余辉发射特性 | 第51-53页 |
·样品的余辉衰减特性 | 第53-54页 |
·涂层型 | 第54-57页 |
·样品的配比与测试 | 第54-55页 |
·样品的余辉发射特性 | 第55-56页 |
·样品的余辉衰减特性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总结 | 第58-59页 |
·CaTiO_3:Pr~(3+)红色长余辉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 第58页 |
·Sr_4Al_(14)O_(25):Eu~(2+),Dy~(3+)与 Sr2Si5N8:Eu~(2+)复合激发研究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