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2. 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 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3. 研究总体评价 | 第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5页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对象性关系的生态向度 | 第16-25页 |
(一) 自然界的“对象性”考察 | 第16-19页 |
(二)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 第19-22页 |
(三) 对象性关系的破坏及其修复原则 | 第22-25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 第25-35页 |
(一) “自然辩证法” | 第25-27页 |
(二) 人与自然内在的统一 | 第27-28页 |
(三) “人化自然”的生态意蕴 | 第28-32页 |
(四) 共产主义作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双重回归 | 第32-35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 第35-45页 |
(一) 现象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揭露 | 第35-38页 |
(二) 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断裂的批判 | 第38-42页 |
(三) 合理有效地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 第42-45页 |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启示 | 第45-54页 |
(一)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45-48页 |
(二)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48-50页 |
(三) 生态文明之“形而上学”取径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