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千粒重QTL qTGW1.1的验证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 ·水稻产量性状 QTL 的克隆研究 | 第13-16页 |
| ·千粒重 QTL | 第13-15页 |
| ·粒长 QTL | 第13-14页 |
| ·粒宽 QTL | 第14-15页 |
| ·每穗实粒数 QTL | 第15-16页 |
| ·有效穗数 QTL | 第16页 |
| ·水稻抽穗期 QTL 的克隆研究 | 第16-19页 |
| ·成花素基因 | 第17页 |
| ·开花信号集成子基因 | 第17-18页 |
| ·开花信号集成子上游调控基因 | 第18-19页 |
| ·水稻产量性状与抽穗期的关系 | 第19页 |
|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水稻千粒重 QTLqTGW1.1 的验证 | 第22-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水稻材料 | 第22-23页 |
| ·标记检测 | 第23页 |
| ·田间试验和表型鉴定 | 第23页 |
| ·数据分析 | 第23-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 ·3套 BC2F8:9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变异 | 第25-27页 |
| ·2套 BC2F10:11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变异 | 第27页 |
| ·千粒重 QTL qTGW1.1 的验证 | 第27-30页 |
| ·qTGW1.1 对粒形的作用 | 第30页 |
| ·qTGW1.1 对抽穗期的作用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2页 |
| ·展望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作者简历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