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实证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1-13页 |
2 理论回顾与文献述评 | 第13-20页 |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3-17页 |
·经济周期研究的兴起 | 第13页 |
·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 | 第13-15页 |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 第15页 |
·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 | 第15-17页 |
·经济周期的类型 | 第17页 |
·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3 经济周期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20-29页 |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开放经济下的传导 | 第22-25页 |
·传导的理论模型 | 第22-24页 |
·贸易强度的关键性影响 | 第24-25页 |
·传导的途径 | 第25-29页 |
·产业结构的传导 | 第25页 |
·市场的传导 | 第25-27页 |
·技术的传导 | 第27页 |
·劳动力要素的传导 | 第27-29页 |
4 七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分析 | 第29-34页 |
·样本国家的选取 | 第29-30页 |
·中国 1978-2011 年的经济周期分析 | 第30-31页 |
·其他六国 1978-2011 年的经济周期分析 | 第31-32页 |
·中国与其他六国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5 中国与六国间经济周期贸易传导的模型分析 | 第34-53页 |
·模型、数据与方法 | 第34-35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数据说明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中美间贸易传导的实证分析 | 第35-39页 |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第35-37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 第37-38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方差分解 | 第38-39页 |
·中日间贸易传导的实证分析 | 第39-41页 |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第39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 第39-40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方差分解 | 第40-41页 |
·中德间贸易传导的实证分析 | 第41-43页 |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第41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 第41-42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方差分解 | 第42-43页 |
·中韩间贸易传导的实证分析 | 第43-45页 |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 第44-45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方差分解 | 第45页 |
·中英间贸易传导的实证分析 | 第45-47页 |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第45-46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 第46-47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方差分解 | 第47页 |
·中巴间贸易传导的实证分析 | 第47-50页 |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第47-48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 第48-49页 |
·基于 VEC 模型的方差分解 | 第49-50页 |
·主要实证结果及原因分析 | 第50-53页 |
·主要实证结果 | 第50-51页 |
·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6 基于七国面板数据的模型分析 | 第53-61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53-54页 |
·数据及指标说明 | 第54-56页 |
·变量的检验 | 第56-58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57页 |
·协整检验 | 第57-58页 |
·模型形式设定检验 | 第58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1-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1页 |
·政策建议 | 第61-63页 |
·把握经济波动规律 | 第61-62页 |
·保持适度贸易增长 | 第62页 |
·实行贸易方向多元化 | 第62页 |
·扩大内需 | 第62-63页 |
·调整产业结构 | 第63页 |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