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46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转染概述 | 第12-14页 |
| ·对活体细胞进行转染 | 第14-15页 |
| ·病毒型基因载体 | 第14页 |
| ·重组蛋白 | 第14页 |
| ·电穿孔技术 | 第14-15页 |
| ·显微注射 | 第15页 |
| ·基因枪 | 第15页 |
| ·药物控制释放 | 第15页 |
| ·纳米颗粒载体 | 第15-30页 |
| ·阳离子有机分子和聚合物 | 第15-16页 |
| ·具备响应能力的聚合物 | 第16-17页 |
|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 第17-19页 |
| ·硅纳米材料 | 第19-20页 |
| ·磁性纳米材料 | 第20-21页 |
| ·碳酸钙 | 第21-22页 |
| ·金属有机框架(MOFs)用于基因/药物运输 | 第22-23页 |
| ·磷酸钙 | 第23-26页 |
| ·双层氢氧化物(LDHs)用于基因/药物运输 | 第26-27页 |
| ·金纳米颗粒 | 第27-30页 |
| ·基因/药物共运输 | 第30页 |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46页 |
| 第2章 双功能pH敏感Zn(Ⅱ)-姜黄素纳米颗粒/siRNA在体内/体外高效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的增长 | 第46-68页 |
| 摘要 | 第46-47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52页 |
| ·细胞培养和试剂 | 第48页 |
| ·Zn(Ⅱ)-Cur配合物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征 | 第48页 |
| ·体外药物释放 | 第48-49页 |
| ·凝胶电泳 | 第49页 |
| ·体外转染以及Zn(Ⅱ)-Cur NPs/FAM-siEIF5A2的荧光分布 | 第49-50页 |
| ·测定EIF5A2的表达 | 第50页 |
| ·Zn(Ⅱ)-Cur NPs/siEIF5A2转染后的MTT实验,细胞凋亡分析和细胞周期分析 | 第50-51页 |
| ·体内荧光成像 | 第51页 |
| ·体内肿瘤抑制研究 | 第51-52页 |
| ·统计分析 | 第52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2-64页 |
| ·Zn(Ⅱ)-Cur NPs的合成和表征 | 第52-55页 |
| ·siRNA结合效率 | 第55-56页 |
| ·转染效率 | 第56-57页 |
| ·FAM标记的siEIF5A2的体内荧光分布 | 第57-58页 |
| ·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析和EIF5A2敲除之后的细胞凋亡 | 第58-60页 |
| ·FAM-siEIF5A2的肿瘤组织内的分布和肿瘤抑制研究 | 第60-61页 |
| ·体内Zn(Ⅱ)-Cur NPs/EIF5A2对肿瘤生长及对EIF5A2和BCL-2水平的影响 | 第61-64页 |
| ·结论 | 第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第3章 Fe(Ⅱ)-儿茶素和siEIF5A2在体内和体外对人膀胱癌细胞的协同抗癌作用 | 第68-82页 |
| 摘要 | 第68-69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 ·细胞和化学试剂 | 第69-70页 |
| ·Fe(Ⅱ)-Cat配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 | 第70页 |
| ·凝胶电泳 | 第70页 |
| ·体外转染实验和Fe(Ⅱ)-Cat/FAM-siEIF5A2的体内荧光分布 | 第70-71页 |
| ·Fe(Ⅱ)-Cat/siEIF5A2诱导细胞凋亡以及EIF5A2的表达分析 | 第71页 |
| ·体内实验和免疫组化以及精子存活率测试 | 第71页 |
| ·数据分析 | 第7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8页 |
| ·Fe(Ⅱ)-Cat的合成和表征 | 第71-72页 |
| ·Fe(Ⅱ)-Cat与DNA的结合能力测试 | 第72-73页 |
| ·Fe(Ⅱ)-Cat的体外转染效率 | 第73-74页 |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成像 | 第74-75页 |
| ·Fe(Ⅱ)-Cat/siEIF5A2对EIF5A2的敲除情况 | 第75-76页 |
| ·肿瘤形态以及对精子存活率的影响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第4章 偶极作用诱导Fe_3O_4纳米颗粒组装成纳米环通过定向生长机制 | 第82-94页 |
| 摘要 | 第82-83页 |
| ·引言 | 第83-84页 |
|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 ·化学试剂 | 第84页 |
| ·制备氧化石墨烯 | 第84页 |
| ·制备四氧化三铁纳米环 | 第84页 |
| ·样品表征 | 第84-85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85-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