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表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 ·绿豆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绿豆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 第11页 |
| ·绿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 | 第11-12页 |
| ·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12-13页 |
| ·遗传多样性概念 | 第12页 |
|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中国名优绿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6-23页 |
| ·材料及来源 | 第16-17页 |
| ·数据标准化 | 第17-18页 |
| ·质量性状赋值 | 第17-18页 |
| ·数量性状标准化 | 第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页 |
| ·名优绿豆种质资源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8-20页 |
| ·名优绿豆种质资源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0-21页 |
| ·名优绿豆种质资源性状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1页 |
| ·优选名优绿豆种质资源 | 第21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3-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 ·张家口绿豆种质资源群体性状遗传多样性差异 | 第23-24页 |
| ·大同绿豆种质资源群体性状遗传多样性差异 | 第24-25页 |
| ·内蒙绿豆种质资源群体性状遗传多样性差异 | 第25-26页 |
| ·白城绿豆种质资源群体性状遗传多样性差异 | 第26-27页 |
| ·绿豆种质资源群体间性状遗传多样性差异 | 第27-28页 |
| ·绿豆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 第28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利用 SSR 分子标记分析中国名优绿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 第30-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 ·SSR 分析 | 第31-32页 |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1页 |
| ·PCR 扩增 | 第31页 |
| ·扩增产物检测 | 第31-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多态性分析 | 第32-33页 |
| ·不同地区名优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33页 |
| ·不同地区名优绿豆资源遗传距离、遗传一致度及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35-36页 |
| ·中国传统名优绿豆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第35页 |
| ·名优绿豆不同群体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第35页 |
| ·基于 SSR 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中国名优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页 |
| ·不同方法对中国名优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差异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作者简历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