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表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染料废水的污染与治理现状 | 第13-14页 |
| ·污染现状 | 第13页 |
| ·治理方法 | 第13-14页 |
| ·光催化技术 | 第14-16页 |
| ·光催化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 ·光催化反应的原理 | 第15-16页 |
|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16页 |
| ·光催化剂的研究 | 第16-19页 |
| ·光催化剂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溴化氧铋(BiOBr)的研究 | 第17-19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附图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溴化氧秘(BiOBr)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1-28页 |
|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溴化氧铋(BiOBr)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 ·溴化氧铋(BiOBr)催化剂的表征 | 第22页 |
| ·实验结果 | 第22-27页 |
| ·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2-23页 |
| ·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23-24页 |
|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结果 | 第24-25页 |
| ·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 | 第25-26页 |
| ·低温氮气吸附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溴化氧铋光催化降解橙黄Ⅱ的研究 | 第28-47页 |
|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8-29页 |
| ·橙黄Ⅱ的性质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 ·光解实验 | 第30页 |
| ·吸附实验 | 第30页 |
| ·光催化实验 | 第30页 |
| ·浓度梯度实验 | 第30-31页 |
| ·催化剂用量影响实验 | 第31页 |
| ·光强的影响实验 | 第31页 |
| ·pH影响实验 | 第31页 |
| ·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31-32页 |
| ·实验结果 | 第32-46页 |
| ·光解、吸附、光催化对比实验 | 第32-33页 |
| ·不同浓度橙黄Ⅱ溶液对光解、吸附、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33-35页 |
| ·不同催化剂用量对橙黄Ⅱ溶液的吸附和光催化影响 | 第35-37页 |
| ·光强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溶液初始pH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38-39页 |
| ·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39-44页 |
| ·卤素元素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研究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溴化氧铋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 第47-70页 |
|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7-48页 |
| ·亚甲基蓝的性质 | 第48-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光解实验 | 第49页 |
| ·吸附实验 | 第49页 |
| ·光催化实验 | 第49页 |
| ·浓度梯度实验 | 第49-50页 |
| ·催化剂用量影响实验 | 第50页 |
| ·光强的影响实验 | 第50页 |
| ·pH影响实验 | 第50页 |
| ·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50-51页 |
| ·实验结果 | 第51-62页 |
| ·光解、吸附、光催化实验结果对比 | 第51-52页 |
| ·不同浓度亚甲基蓝溶液的光解、吸附、光催化实验 | 第52-54页 |
| ·不同催化剂量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光催化实验 | 第54-55页 |
| ·光照强度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55-56页 |
| ·pH对BiOBr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56-57页 |
| ·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57-60页 |
| ·添加卤素对BiOBr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60-62页 |
| ·两种染料降解情况对比分析 | 第62-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70-73页 |
| ·论文总结 | 第70-71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
| 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