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假丝酵母酮酯还原酶的分子改造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手性化合物 | 第12-13页 |
·手性化合物 | 第12页 |
·手性仲醇 | 第12-13页 |
·羰基的生物还原 | 第13-15页 |
·生物不对称还原合成手性醇 | 第15-16页 |
·酶的工业应用要求 | 第16-18页 |
·酶的蛋白质工程改造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CgKR1的底物特异性改造 | 第23-35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酶的底物特异性及改造 | 第23页 |
·本章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常用试剂 | 第24页 |
·主要仪器和软件 | 第24-25页 |
·菌株、质粒、引物和培养基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 | 第25-26页 |
·突变库的构建 | 第26页 |
·高通量筛选 | 第26-27页 |
·突变体纯化 | 第27页 |
·突变体表征 | 第27-29页 |
·突变体活力测定 | 第28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8页 |
·突变体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28-29页 |
·突变体底物抑制常数测定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 | 第29-30页 |
·突变库筛选结果 | 第30-31页 |
·突变体底物谱研究 | 第31-33页 |
·突变体底物特异性发生改变的机理解释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CgKR1的热稳定性改造 | 第35-54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酶的热稳定性 | 第35页 |
·酶的热稳定性改造 | 第35-36页 |
·本章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常用试剂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和软件 | 第37页 |
·菌株、质粒、引物和培养基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突变库的构建 | 第37-39页 |
·氨基酸序列共义性分析 | 第37页 |
·易错PCR | 第37-38页 |
·定点突变 | 第38-39页 |
·高通量筛选 | 第39-40页 |
·突变体纯化与表征 | 第40-41页 |
·突变体活力测定 | 第40页 |
·突变体T_(50)~(15)测定 | 第40页 |
·突变体50℃半衰期测定 | 第40页 |
·突变体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40页 |
·温度对突变体酶活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2页 |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 第41页 |
·CgKR1的热稳定性改造 | 第41-47页 |
·第一轮:氨基酸序列共义性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二轮:随机突变 | 第43-45页 |
·第三轮:定点饱和突变 | 第45-46页 |
·第四轮:随机突变 | 第46页 |
·第五轮:组合突变 | 第46-47页 |
·突变体的表征 | 第47-51页 |
·蛋白质表达 | 第47-48页 |
·动力学常数 | 第48-49页 |
·底物特异性 | 第49页 |
·50℃半衰期 | 第49-50页 |
·温度对突变体活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突变体稳定性提高的机理解释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CgKR1突变体的应用研究 | 第54-63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辅酶再生 | 第54-55页 |
·葡萄糖脱氢酶 | 第55页 |
·本章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55页 |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5页 |
·菌株、质粒、引物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共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6-57页 |
·突变体的发酵及冻干细胞的制备 | 第57-58页 |
·突变体与野生酶的反应对比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CgKR1与BmGDH共表达 | 第58-60页 |
·突变体的发酵及冻干细胞的制备 | 第60页 |
·突变体与野生酶的反应对比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硕士在读期间撰写的论文和专利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