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防御特性分析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9页
1. 绪论第9-12页
   ·研究背景第9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页
   ·研究内容与范围第9-10页
   ·研究方法第10-11页
   ·论文结构和研究框架第11-12页
2. 防御的重要意义第12-16页
   ·有关防御的概念释义第12页
   ·防御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手段第12-14页
   ·防御是人类最初建造的原始动力第14-16页
   ·防御是传统园林的基本要求第16页
3. 防御功能在中国传统建构空间体系中的表达第16-40页
   ·中国传统建构体系形成、演化与防御特征第17-27页
     ·传统村落的形成与防御特征第17-19页
     ·传统城市的形成与防御特征第19-21页
     ·传统院落的形成与防御特征第21-25页
     ·传统院落的演化:园林的起源第25-27页
   ·中国传统建构体系空间的同功、同构现象第27-30页
     ·安全的环境要求——选址同构第27-29页
     ·防御的院落结构——空间同构第29-30页
   ·基于防御要求的“家国同构”与“家园同构”第30-32页
   ·高墙林立——强化的防御表达第32-35页
     ·墙是院落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第32-34页
     ·墙在“家国同构”与“家园同构”中的作用第34-35页
   ·门堂之制——特殊的防御空间第35-40页
   ·小结:防御空间结构特征第40页
4. 防御心理在传统园林空间结构中的表达第40-62页
   ·多层次的院落空间与防御特性表达第41-46页
     ·总体围合的院落式结构与“重重包围”第41-42页
     ·“园中有园”的嵌套结构与“多重分隔”第42-43页
     ·随处可见的哑巴空间与“各个击破”第43-44页
     ·虚实转换的院落空间与“兵不厌诈”第44-46页
   ·多重化的路径设置与防御特性表达第46-52页
     ·复杂回环的道路布置与“无往不复”第47-48页
     ·自然隐藏的道路布置与“暗度陈仓”第48-49页
     ·多歧分叉的道路布置与“狡兔三窟”第49-50页
     ·曲折多变的道路布置与“诱敌深入”第50-52页
   ·随形就势的建筑布局与防御特性表达第52-58页
     ·外形相似的建筑形态与“乱人耳目”第52-53页
     ·虚实结合的建筑空间与“攻防兼备”第53-54页
     ·随型就势的建筑布置与“扼守咽喉”第54-57页
     ·含而不露的建筑环境与“明碉暗堡”第57-58页
   ·隐藏的标识与防御特性表达——“空间定位”系统第58-60页
   ·传统园林空间的特质:私密性、流动性、模糊性、隐喻性第60-61页
   ·小结:传统园林空间特质的内涵——防御心理第61-62页
5. 防御意识在传统空间文化中的表达第62-74页
   ·理想空间特征与原始生存环境第62-68页
     ·理想空间特征——环境意识的沉淀第63-66页
     ·地域景观模式——防御意识的表达第66-67页
     ·传统园林空间:生存记忆与自然情结的表达第67-68页
   ·农耕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形成第68-70页
     ·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发展第68-69页
     ·农耕文化的特点与民族性格的形成第69-70页
   ·社会背景与防御心理的强化第70-71页
     ·长期频繁的战乱与防御心理的强化第70-71页
     ·封建礼制的压迫与防御心理的强化第71页
   ·防御的心理同构与艺术同构第71-73页
   ·小结:防御的民族性格第73-74页
6. 防御特性在现代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表达第74-86页
   ·私密性的空间意识表达第74-77页
   ·流动性的空间意识表达第77-79页
   ·模糊性的空间意识表达第79-82页
   ·隐喻性的空间意识表达第82-86页
7. 结语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英文摘要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化水平与贾鲁河绿色基础设施耦合变化
下一篇:郑州市居住区绿地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