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铝与钢异种金属的焊接性分析 | 第11-13页 |
·铝/钢熔钎焊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铝/钢界面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性 | 第24-26页 |
第2章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熔钎焊 | 第26-35页 |
·Pulsed DE-GMAW方法及工作原理 | 第26-28页 |
·Pulsed DE-GMAW方法的提出 | 第26页 |
·Pulsed DE-GMAW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 第26-28页 |
·铝/镀锌钢板Pulsed DE-GMAW搭接工艺试验 | 第28-33页 |
·实验方法及工艺参数 | 第28-30页 |
·焊接接头界面区显微组织分析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数学建模及计算理论基础 | 第35-44页 |
·热力学基本定律 | 第35-38页 |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焓 | 第36页 |
·熵和Gibbs自由能 | 第36-38页 |
·热力学平衡判据 | 第38页 |
·相图热力学基础 | 第38-42页 |
·相图热力学计算的一般原理 | 第38-39页 |
·相图热力学计算模型 | 第39-41页 |
·磁性材料对热力学的贡献 | 第41-42页 |
·扩散动力学基础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亚点阵模型的铝/钢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热力学分析 | 第44-51页 |
·亚点阵模型的提出 | 第44-47页 |
·双亚点阵模型的混合熵 | 第45-46页 |
·双亚点阵模型的过剩自由能 | 第46-47页 |
·铝铁锌系统的热力学计算及分析 | 第47-50页 |
·铝铁锌系统热力学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基于相图模型的铝/钢焊接接头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热力学分析 | 第51-58页 |
·铝铁系统热力学计算及分析 | 第51-53页 |
·铁铝系统的热力学计算模型 | 第51-52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2-53页 |
·铝铁锌系统的热力学计算及分析 | 第53-56页 |
·铝铁锌系统热力学计算模型 | 第53-54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铝/镀锌钢板Pulsed DE-GMAW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生长的模拟 | 第58-76页 |
·扩散模型求解原理 | 第58-60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0-64页 |
·模型基本假设 | 第60-61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61-64页 |
·计算结果分析及试验验证 | 第64-74页 |
·铝/钢界面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64-68页 |
·铝/镀锌钢板焊接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8-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