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 研究的问题 | 第8-9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6-18页 |
一、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2页 |
(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8-20页 |
(二)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 第20-22页 |
二、加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一) 加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1. 云南省县域经济对国家政治和战略格局的影响 | 第22页 |
2. 云南省县域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2页 |
3. 云南省县域经济对国家社会稳定的影响 | 第22-23页 |
(二)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 第23-27页 |
1.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2.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 | 第24-25页 |
3.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25-27页 |
(三) 对以嵩明县县域经济为例进行个案剖析的相关说明 | 第27-30页 |
1. 嵩明县县情简介及县域经济运行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27-29页 |
2. 嵩明县县域经济作为云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个案的代表性分析 | 第29页 |
3. 明县县域经济与云南省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存在的差异性说明 | 第29-30页 |
三、当前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6页 |
(一) 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理念相对滞后 | 第30-31页 |
(二) 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程度低 | 第31页 |
(三) 受行政区划影响明显,区域发展很不协调 | 第31-32页 |
(四) 智力与技术资源短缺,自我发展能力差 | 第32-33页 |
(五) 产业基础薄弱,非公经济发展不足,整体实力不强 | 第33页 |
(六) 县级政府负债压力增大,经济持续发展受制约 | 第33-34页 |
(七) 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欠缺 | 第34-36页 |
四、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6-41页 |
(一) 政策导向方面原因 | 第36-37页 |
1. 中央和国家对云南省的发展计划批次偏后 | 第36页 |
2. 国家对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定位比较特殊 | 第36页 |
3. 少数地方政府忧患意识不强,缺少对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和政策激励 | 第36-37页 |
(二) 地理自然方面原因 | 第37-38页 |
1. 地处边疆,与外界经济文化沟通少 | 第37页 |
2.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不利于投资和现代物流 | 第37页 |
3. 山多平地少,产业布局缺乏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基础 | 第37-38页 |
4. 资源分布不均,能源开发型城市的工业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 第38页 |
(三) 城市规划布局方面原因 | 第38-39页 |
1. 城市布局相对分散,缺乏多中心发展的整体格局 | 第38-39页 |
2. 少数次中心城市实力偏弱,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 第39页 |
3. 城市发展路径单一,未形成优势互补和抱团发展 | 第39页 |
(四)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原因 | 第39-41页 |
1. 各类人才储备数量不够多 | 第40页 |
2. 现有人才资源未形成合力 | 第40-41页 |
五、进一步推进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1-50页 |
(一) 实施积极政策导向,发挥政府能动作用,聚集人才更新发展理念 | 第41-45页 |
1. 对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定位,提升经济功能 | 第41-43页 |
2. 充分发挥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提供政策支持 | 第43-44页 |
3. 更新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理念,聚集人才,提供智力保证 | 第44-45页 |
(二) 优化区域发展规划,构建县域经济共振圈,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 | 第45-46页 |
1. 打通通往内地和国外的交通瓶颈,构建面向西南开放的枢纽节点 | 第45页 |
2. 加强邻近区域合作,推进城市群建设,寻找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 第45-46页 |
3. 适当调整行政区划,进一步扫清行政区划带来的阻力和障碍 | 第46页 |
(三)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民营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 第46-48页 |
1.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减少发展中弯路 | 第46-47页 |
2.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着力提升产业聚集度 | 第47页 |
3. 鼓励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培育知名龙头品牌企业 | 第47-48页 |
(四) 加大人才和基础建设投入力度,选择可持续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48-50页 |
1. 加强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资源 | 第48页 |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平台 | 第48-49页 |
3. 重视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宝贵生态基础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