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勘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9-26页 |
| ·地层特征 | 第19-20页 |
| ·构造特征 | 第20-23页 |
|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 | 第26-59页 |
| ·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 第26-38页 |
| ·合成记录层位标定 | 第26-27页 |
| ·地震层序格架建立 | 第27-30页 |
| ·井资料层序格架研究 | 第30-38页 |
| ·沉积体系研究 | 第38-59页 |
| ·物源分析 | 第38-40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40-50页 |
| ·沉积相平面特征 | 第50-56页 |
| ·沉积相剖面特征 | 第56-57页 |
| ·沉积相模式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岩性油藏成藏规律与成藏模式 | 第59-97页 |
|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59-89页 |
| ·油源条件 | 第59-60页 |
| ·储集层条件 | 第60-68页 |
| ·盖层条件 | 第68页 |
| ·圈闭条件 | 第68页 |
| ·输导条件 | 第68-89页 |
| ·油气分布及富集规律 | 第89-92页 |
| ·油藏类型 | 第89-90页 |
| ·油气空间分布特征 | 第90-91页 |
| ·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91-92页 |
| ·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 | 第92-94页 |
| ·典型油藏解剖 | 第92-93页 |
|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93-94页 |
| ·岩性油藏运聚成藏模式 | 第94-97页 |
| 第五章 勘探方向及有利区带评价 | 第97-102页 |
| ·红 30 井区成藏潜力评价 | 第97-101页 |
| ·红 36-红 19-红深 6 井区成藏潜力评价 | 第101-102页 |
| 结论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 附录 | 第109-12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