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德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技术经济性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研究与应用 | 第13-16页 |
|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划分 | 第13页 |
|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 第13-14页 |
|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的原则 | 第14-15页 |
| ·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选工艺 | 第15页 |
| ·国内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应用概况 | 第15-16页 |
| ·A~2/O工艺的特点 | 第16-17页 |
| ·A~2/O工艺的原理及特点 | 第16页 |
| ·A~2/O工艺的缺点 | 第16页 |
| ·A~2/O工艺的改良和变型 | 第16-17页 |
| ·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行的评估方法 | 第17页 |
| ·技术评价指标 | 第17页 |
| ·经济评价指标 | 第17页 |
|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猎德污水处理厂四期项目概况 | 第19-24页 |
| ·猎德污水处理厂四期简介 | 第19-20页 |
| ·设计规模 | 第19页 |
| ·设计水质 | 第19-20页 |
| ·厂址及用地 | 第20页 |
| ·猎德污水处理厂一二三期工程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22页 |
| ·一期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二期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 ·三期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四期工程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 第22页 |
| ·四期工程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 第22页 |
| ·解决思路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猎德污水处理厂四期工艺方案 | 第24-41页 |
| ·工艺选择及关键环节 | 第24-32页 |
| ·处理工艺的功能要求 | 第24页 |
| ·污水生物处理的可能性分析 | 第24页 |
| ·关键环节 | 第24-27页 |
| ·污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比较分析 | 第27-31页 |
|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 第31-32页 |
| ·深度处理方案 | 第32-34页 |
| ·深度处理项目及特点 | 第32-33页 |
| ·深度处理方案比较 | 第33-34页 |
| ·污泥处理方案 | 第34-35页 |
| ·污泥稳定处理方案 | 第34页 |
| ·污泥浓缩脱水工艺技术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 ·出水消毒方案 | 第35-36页 |
| ·除恶臭方案 | 第36-38页 |
| ·设计参数的优化 | 第38-40页 |
| ·选取优化对象 | 第38页 |
| ·减少水力停留时间,减小生化池面积 | 第38-39页 |
| ·提高表面负荷,减小二沉池面积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方案设计 | 第41-65页 |
| ·总图设计 | 第41-43页 |
| ·污水处理厂平面设计 | 第41-43页 |
| ·厂区竖向设计 | 第43页 |
| ·工艺设计 | 第43-56页 |
| ·粗格栅及污水提升泵房 | 第43-45页 |
| ·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 | 第45-46页 |
| ·改良A/A/O生化池 | 第46-47页 |
| ·二沉池 | 第47-48页 |
| ·转盘滤池 | 第48-49页 |
| ·紫外消毒池 | 第49页 |
| ·计量井 | 第49页 |
| ·高效沉淀池 | 第49-50页 |
| ·贮泥池 | 第50-51页 |
| ·脱水机房 | 第51-52页 |
| ·物化除磷加药间 | 第52-53页 |
| ·鼓风机房 | 第53-54页 |
| ·污泥码头 | 第54页 |
| ·生物除臭装置 | 第54-55页 |
| ·主要建(构)物及设备一览表 | 第55-56页 |
| ·四期工程与一、二、三期及远期工程的衔接 | 第56-59页 |
| ·雨季截流污水处理规模核定 | 第56页 |
| ·处理工艺的衔接 | 第56-57页 |
| ·水量调配的衔接 | 第57页 |
| ·处理构筑物的衔接 | 第57-58页 |
| ·厂区管道的衔接 | 第58-59页 |
| ·实际运行数据校核 | 第59-63页 |
| ·实际运行数据 | 第59页 |
| ·运行效果分析 | 第59-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 | 第65-67页 |
| ·投资估算 | 第65页 |
| ·经济性分析 | 第65-66页 |
| ·运行费用校核 | 第66-6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