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 茯苓药材的概述 | 第10-13页 |
2 茯苓的生态分布及其栽培环境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3 茯苓栽培的土壤环境研究 | 第14页 |
4 茯苓的栽培研究 | 第14-15页 |
5 茯苓的代料栽培现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栽培茯苓的代料配方筛选研究 | 第17-24页 |
1 试验场地概况 | 第17页 |
2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3 方法与结果 | 第18-22页 |
4 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的土壤分析比较研究 | 第24-44页 |
第一节 茯苓的最佳种植土壤研究 | 第24-30页 |
1 土壤基本活性测定 | 第24-26页 |
2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3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 第27-2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茯苓及代料茯苓的种植前后土壤变化研究 | 第30-44页 |
1 土壤基本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2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3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 第32-33页 |
4 土壤活性参数的统计学分析 | 第33-41页 |
5 各代料对茯苓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41-42页 |
6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的质量分析比较研究 | 第44-54页 |
第一节 茯苓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4-50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4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4-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二节 茯苓有效部位的提取及测定 | 第50-5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1 茯苓及其代料茯苓有效成分含量的综合评价 | 第52-53页 |
2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的免疫调节及抗疲劳作用的比较研究 | 第54-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2 统计分析 | 第56页 |
3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56-62页 |
4 讨论 | 第62-63页 |
第六章 代料栽培茯苓的可行性分析 | 第63-68页 |
1 产量的可行性分析 | 第63-64页 |
2 质量的可行性分析 | 第64页 |
3 药效的可行性分析 | 第64-65页 |
4 土壤环境的可行性分析 | 第65-66页 |
5 代料茯苓种植可行性综合评价 | 第66页 |
6 综合讨论 | 第66-68页 |
结语与创新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图 | 第74-82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