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2页 |
·滑坡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2 汶川地震灾区震后边坡灾害调查 | 第16-27页 |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概况 | 第16-20页 |
·汶川地震地质背景及条件 | 第16页 |
·汶川大地震与地质灾害 | 第16-19页 |
·地震滑坡的特殊类型 | 第19-20页 |
·汉源县万工乡二蛮山滑坡 | 第20-24页 |
·滑坡区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二蛮山滑坡时间及规模 | 第21-22页 |
·二蛮山滑坡成因 | 第22-24页 |
·二蛮山滑坡调查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7页 |
3 地震诱发边坡动力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4页 |
·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地震滑坡与震级 | 第27页 |
·地震滑坡与震中距 | 第27-28页 |
·地震滑坡与地震烈度 | 第28页 |
·地震滑坡与地质地貌条件的相关关系 | 第28-31页 |
·地震滑坡与高程及相对坡高 | 第29页 |
·地震滑坡与斜坡坡度 | 第29-30页 |
·地震滑坡与地层岩性 | 第30-31页 |
·地震诱发边坡动力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32页 |
·地质背景的影响 | 第32页 |
·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32-33页 |
·边坡岩质结构类型的影响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42页 |
·水化学作用对岩土体的影响 | 第34页 |
·水对土体强度参数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地下水位对边坡的影响 | 第35-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地震与降雨耦合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 第42-48页 |
·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42页 |
·地震与降雨耦合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理论方法研究 | 第42-45页 |
·地震与降雨耦合分析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耦合分析滑坡安全系数计算理论公式 | 第43-45页 |
·地震与降雨耦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地震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页 |
·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地震和降雨同时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页 |
·动力安全系数求解原理 | 第46-47页 |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汉源县万工乡集镇二蛮山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 第48-58页 |
·场地地质条件 | 第48-49页 |
·地形地貌 | 第48页 |
·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 第48页 |
·地层岩性 | 第48-49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9页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9-51页 |
·模型基本信息 | 第49页 |
·内部结构面划分 | 第49-50页 |
·网格划分及边界设置 | 第50页 |
·工况条件 | 第50-5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控制条件设置 | 第51页 |
·各工况坡体变形特征分析 | 第51-53页 |
·各工况坡体稳定性分析 | 第53页 |
·降雨工况下坡体稳定性系数分析 | 第53-54页 |
·地震工况下坡体监测点特征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