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
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低碳经济指标的研发 | 第11页 |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现状 | 第11-12页 |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 第16-23页 |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低碳经济的涵义 | 第17页 |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17-19页 |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系统构架 | 第19-20页 |
·指标体系评价步骤 | 第20-21页 |
·数据的选择 | 第20页 |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20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20-21页 |
·综合评价 | 第21页 |
·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评判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低碳经济及其衡量标准 | 第23-33页 |
·碳生产率及其年增长率 | 第23-24页 |
·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 第24-32页 |
·经济发展 | 第25-26页 |
·人口增长及城市化率 | 第26页 |
·能源结构 | 第26-27页 |
·单位GDP能耗 | 第27-28页 |
·产业结构 | 第28-29页 |
·技术水平 | 第29页 |
·居民生活水平 | 第29-30页 |
·建筑 | 第30-31页 |
·交通周转量与出行方式 | 第31页 |
·低碳教育普及率 | 第31页 |
·政策激励制度和规划 | 第31-32页 |
·污染控制与循环利用率 | 第32页 |
·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第33-50页 |
·体系的性质分析 | 第33-42页 |
·全面性分析 | 第34-35页 |
·有效性分析 | 第35-40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适用性分析 | 第41-42页 |
·前瞻性分析 | 第42页 |
·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42-47页 |
·全面性评价 | 第42-43页 |
·有效性评价 | 第43-44页 |
·相关性评价 | 第44-45页 |
·适用性评价 | 第45-46页 |
·前瞻性评价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第50-61页 |
·河北省发展状况简介 | 第50-51页 |
·实例体系的研究 | 第51-58页 |
·体系的简要介绍 | 第51-52页 |
·实例体系的评价 | 第52-57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实例体系的改善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时空分析 | 第61-73页 |
·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 第61-64页 |
·新体系的评价结果 | 第61-64页 |
·实例体系的评价结果 | 第64页 |
·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差异分析 | 第64-66页 |
·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66-72页 |
·经济系统分值空间分布 | 第67-68页 |
·能源系统分值空间分布 | 第68-69页 |
·社会系统分值空间分布 | 第69-70页 |
·环境系统分值空间分布 | 第70-72页 |
·空间差异分析结果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参与的课题 | 第79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