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7-25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7-21页 |
·国外地震灾后重建经验 | 第21-22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22-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灾后重建的现实影响因素——以都江堰市为例 | 第26-53页 |
·都江堰现状概述 | 第26-32页 |
·都江堰基本概况分析 | 第26-28页 |
·灾后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灾后重建需要考虑环境影响 | 第32-34页 |
·自然条件对灾后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震后环境资源承载力下降 | 第34页 |
·建筑损毁状况分析 | 第34-42页 |
·都江堰市域建筑损毁状况统计 | 第34-38页 |
·建筑单体损毁状况分析 | 第38-42页 |
·建筑学视角下灾后重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2-45页 |
·灾后重建时间的紧迫性 | 第42-43页 |
·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综合集成理论体系缺乏 | 第43-44页 |
·建筑学与现实环境的矛盾 | 第44-45页 |
·重建对建筑学的要求 | 第45-53页 |
·建筑的安全 | 第45-47页 |
·满足民众的需求 | 第47-53页 |
第三章 建筑学对灾后重建安全性的应答——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 第53-101页 |
·重建选址 | 第53-59页 |
·重建选址需要评估地质灾害 | 第53-55页 |
·慎重的选择异地重建 | 第55-58页 |
·重建选址策略 | 第58-59页 |
·空间布局上的防灾抗震策略 | 第59-65页 |
·建筑单体平面布置抗震策略 | 第60-62页 |
·建筑群体的平面布置抗震策略 | 第62-65页 |
·交通流线组织的设计策略 | 第65-76页 |
·室内逃生路径设计 | 第65-73页 |
·室外逃生路径设计 | 第73-76页 |
·避难空间的设计 | 第76-84页 |
·室内避难空间设计 | 第76-81页 |
·室外避难空间设计 | 第81-84页 |
·灾后重建应注意建筑造型对结构抗震的影响 | 第84-97页 |
·结构选型 | 第85-86页 |
·中国传统建筑启示——木结构建筑的抗震原理 | 第86-90页 |
·建筑空间体量对结构抗震的影响 | 第90-91页 |
·建筑物的比例和对称性对结构抗震的影响 | 第91-92页 |
·建筑细部和立面造型上的抗震策略 | 第92-95页 |
·建筑转角部位的设计策略 | 第95-97页 |
·建筑材料和外墙材料的选择 | 第97-98页 |
·外墙材料 | 第97-98页 |
·内墙面和楼地面、顶棚 | 第98页 |
·其他建筑抗震设计技术的应用 | 第98-100页 |
·新型抗震技术的应用 | 第98-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建筑学对灾后重建工作综合性的应答——防灾体系建构 | 第101-134页 |
·物质层面——建筑学范畴内的防灾体系建立工作 | 第101-114页 |
·防灾体系建构设想 | 第101-103页 |
·点——防灾避难场所 | 第103-110页 |
·线——通行疏散 | 第110-111页 |
·面——各个部分的避难空间设计 | 第111-114页 |
·建筑设计怎样在重建中恢复城市风貌 | 第114-124页 |
·灾后重建中规范对建筑设计的约束 | 第115-116页 |
·灾后重建中建筑设计如何融入地域特色 | 第116-121页 |
·灾后重建中建筑设计如何适应自然环境 | 第121-124页 |
·心物层面的灾后重建 | 第124-131页 |
·灾后重建需要公众参与 | 第124页 |
·开放式重建的四个阶段 | 第124-125页 |
·重建后的评估 | 第125-127页 |
·灾后重建需要专业的技术措施和设计规范 | 第127-131页 |
·意识层面的灾后重建 | 第131-133页 |
·灾后重建需要制度规划 | 第132-133页 |
·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134-139页 |
·重建并不止于建房 | 第134-136页 |
·重建时序 | 第134-135页 |
·房屋建设是灾后区域经济恢复的物质依托 | 第135-136页 |
·研究结论 | 第136-137页 |
·分析了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 | 第136-137页 |
·对灾后重建进行了技术性的应答 | 第137页 |
·提出了防灾体系建构的设想 | 第137页 |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37页 |
·小结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4-145页 |
附录B: 图表 | 第145-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