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颗粒催化剂的制备及在印染废水氧化脱色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印染废水处理现状 | 第11-13页 |
·物理处理法 | 第11页 |
·生物处理法 | 第11-12页 |
·化学处理法 | 第12-13页 |
·非均相催化氧化体系 | 第13-17页 |
·活性组分 | 第13-15页 |
·载体 | 第15-16页 |
·氧化剂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复合颗粒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19-31页 |
·引言 | 第19页 |
·本章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实验药品 | 第20页 |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载体制备 | 第21页 |
·活性组分选择 | 第21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21-22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2-23页 |
·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载体制备 | 第25页 |
·活性组分选择 | 第25-26页 |
·活性组分浓度 | 第26-27页 |
·焙烧温度 | 第27-28页 |
·焙烧时间 | 第28页 |
·复合颗粒催化剂的表征 | 第28-30页 |
·复合颗粒催化剂 | 第28-2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非均相催化氧化模拟印染废水脱色机理研究 | 第31-46页 |
·引言 | 第31页 |
·本章研究主要内容 | 第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药品 | 第31-32页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分析方法 | 第32页 |
·色度的测定 | 第32页 |
·COD 的测定 | 第32页 |
·实验内容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4页 |
·复合颗粒-过氧化氢体系 | 第33页 |
·复合颗粒-臭氧体系 | 第33-34页 |
·酸性大红降解机理 | 第34-45页 |
·复合颗粒-过氧化氢体系 | 第34-40页 |
·复合颗粒-臭氧体系 | 第40-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非均相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实际印染废水 | 第46-56页 |
·引言 | 第46页 |
·本章研究主要内容 | 第46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实际印染废水特征 | 第46-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色度的测定 | 第47-48页 |
·COD 的测定 | 第48页 |
·实验内容 | 第48-49页 |
·对比实验 | 第48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对比实验 | 第49-50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50-54页 |
·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实际印染废水机理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实际印染废水 | 第56-68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本章研究主要内容 | 第57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7-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内容 | 第60-61页 |
·单独臭氧氧化印染废水 | 第60页 |
·对比实验 | 第60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单独臭氧氧化印染废水 | 第61-62页 |
·对比实验 | 第62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62-66页 |
·催化臭氧氧化实际印染废水机理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催化氧化印染废水表观动力学研究 | 第68-74页 |
·引言 | 第68页 |
·实验原理和过程 | 第68-73页 |
·非均相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实际印染废水 | 第69-71页 |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实际印染废水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总结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