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转型期劳资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导论第11-22页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劳资冲突原因的研究第12-14页
     ·对劳资冲突形式的研究第14页
     ·对劳资冲突应对策略的研究第14-15页
     ·既有研究的贡献第15页
     ·既有研究的不足第15-16页
   ·基本概念阐述第16-17页
     ·劳资冲突第16页
     ·制度外冲突第16-17页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第17-19页
     ·理论背景第17-19页
     ·本文的理论选择第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案例法第19-20页
     ·访谈法第20页
   ·创新之处第20-22页
     ·研究视角的创新第20页
     ·研究内容的创新第20-22页
第2章 劳资冲突的现状及危害第22-30页
   ·劳资冲突行为的现状第22-28页
     ·劳资冲突总量持续快速增加第27页
     ·政府成为劳资冲突的矛头第27页
     ·以利益为诉求的劳资冲突数量持续增多第27-28页
     ·劳资冲突的破坏性和暴力化增强第28页
   ·劳资冲突行为的危害第28-30页
     ·导致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第28页
     ·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第28-29页
     ·降低了法律的威严和规范冲突的效力第29-30页
第3章 劳资冲突的起因分析第30-38页
   ·为什么冲突:冲突者的视角第30-35页
     ·经济上的相对剥夺感第30-32页
     ·缺乏尊严感与体制外冲突第32-34页
     ·工人的特殊组织和生活特点第34-35页
   ·劳资冲突的制度原因第35-36页
     ·关键制度缺乏导致缺乏和平交流的平台第35-36页
     ·摆设性制度无法有效规范冲突能量第36页
     ·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异化执行第36页
   ·政府公共管理方面的原因第36-38页
     ·日常状态以 GDP 为导向的对企业的过度关照第36-37页
     ·危机状态下对稳定的过于敏感第37页
     ·缺乏对工人合法利益代表组织的足够支持第37-38页
第4章 劳资冲突的过程分析第38-52页
   ·劳资冲突中对抗手段的选择及其转变第38-40页
     ·劳资冲突中对抗手段的选择第38-40页
     ·劳资冲突中对抗手段的转变第40页
   ·劳资冲突升级中的影响因素第40-45页
     ·主观性因素对劳资冲突升级的影响第42-43页
     ·客观性因素对劳资冲突升级的影响第43-45页
     ·主体间因素对劳资冲突升级的影响第45页
   ·劳资冲突升级的主要机制第45-47页
     ·劳资冲突中的规模扩大机制第45-46页
     ·劳资冲突中的情绪扩散机制第46-47页
     ·劳资冲突中的暴力生成机制第47页
   ·劳资冲突处置的主要办法第47-52页
第5章 如何将劳工冲突制度化: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第52-55页
   ·发达国家对劳资冲突的管理经验第52-53页
     ·选择性打压与制度化改革:美国的经验第52页
     ·完善劳资间的平等对话:德国的经验第52-53页
     ·完善并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瑞典的经验第53页
     ·完善三方调解机制:日本的经验第53页
   ·西方国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第53-55页
     ·充分发挥工会在劳资关系调整中的作用第53-54页
     ·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劳动法律制度第54页
     ·建立健全劳资关系协调和制衡机制第54页
     ·政府的准确定位与必须功能的切实履行第54-55页
第6章 劳资冲突的化解对策:中国的可能出路第55-59页
   ·通过制度引导冲突能量:战略方向的选择第55-56页
     ·出发点:疏导还是堵塞?第55页
     ·落脚点:表层平静还是深层稳定?第55页
     ·制度化:劳资冲突化解的必由之路第55-56页
   ·政府的角色与功能的重新定位第56-58页
     ·底线捍卫者:保护工人的基本权利第56-57页
     ·环境营造者:积极完善化解冲突的平台和渠道第57页
     ·中立协调者:防止政府立场的偏颇第57-58页
   ·社会文化和社会氛围的培育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6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