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题目说明与名词解释 | 第11-14页 |
·题目说明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新中国武术史及相关研究的现状 | 第15-17页 |
·关于武术发展模式的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8-19页 |
·访谈法 | 第19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19-20页 |
2 解放初期“打练一体”武术发展模式的延续与发展动向 | 第20-27页 |
·体育方针、任务的确立与“体育武术”思想的形成 | 第20-21页 |
·武术社会传播状况与组织形式 | 第21-22页 |
·武术传播状况 | 第21-22页 |
·武术传播的组织形式 | 第22页 |
·武术表演竞赛状况 | 第22-23页 |
·武术发展的动向 | 第23-26页 |
·确立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贴上了“封建社会产物”的标签,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第23-24页 |
·武术健身、艺术等功能价值受到巨大的关注,并有一定的发展,武术的技击价值开始有所回避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3 武术套路“一花独放”模式的形成和武术的异化与反异化 | 第27-45页 |
·武术套路“一花独放”模式的开端——肃反运动中的武术整顿 | 第27-34页 |
·武术的收缩整顿 | 第27-28页 |
·1955 年肃反运动和体育界的肃反 | 第28页 |
·武术收缩整顿与肃反运动的联系 | 第28-30页 |
·收缩整顿中的武术实践 | 第30页 |
·肃反运动中的武术整顿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 第30-34页 |
·武术套路“一花独放”模式的形成——整风反右中武术的“百家争鸣” | 第34-41页 |
·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 | 第34-35页 |
·整风反右中武术界的“百家争鸣” | 第35-41页 |
·“反右”阴影中的武术实践 | 第41页 |
·武术套路“一花独放”模式下武术的异化与反异化 | 第41-44页 |
·武术套路“一花独放”模式下武术的异化 | 第41-43页 |
·武术套路“一花独放”模式下武术界的反异化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4 “打”“练”分离的二元模式形成 | 第45-54页 |
·“春天”的到来与武术问题的爆发 | 第45-46页 |
·体委高层的反应与武术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武术变革中的迷茫与争论 | 第47-50页 |
·武术技击的解禁与“打”“练”分离二元模式的选择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5 新中国武术发展模式演变动因、机制及内在逻辑 | 第54-61页 |
·新中国武术发展模式演变动因 | 第54-57页 |
·根本动因——“新”与“旧”的不完全兼容 | 第54-55页 |
·外在表现——“权”与“利”交互影响 | 第55-57页 |
·新中国武术发展模式演变的动力机制——“金字塔”式的行政体制 | 第57-59页 |
·新中国武术发展模式演变内在逻辑——变“害”为“利”、为我所用52 | 第59-61页 |
6 反思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