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梭菌的筛选及菌株的鉴定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5页 |
1.1 肉毒梭菌的研究进展 | 第7-12页 |
1.1.1 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8-9页 |
1.1.2 肉毒梭菌的分布 | 第9-10页 |
1.1.3 肉毒中毒 | 第10-12页 |
1.2 肉毒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2.1 肉毒毒素的结构 | 第12-14页 |
1.2.2 肉毒毒素的生物学性状 | 第14-15页 |
1.2.3 肉毒毒素的基因序列 | 第15页 |
1.2.4 肉毒毒素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1.2.5 肉毒毒素的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1.2.6 肉毒毒素的商品化 | 第18-20页 |
1.2.7 肉毒毒素的应用 | 第20-24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肉毒梭菌的分离筛选 | 第25-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材料 | 第25-27页 |
2.1.2 方法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2.2.2 样品预处理 | 第28页 |
2.2.3 富集培养 | 第28页 |
2.2.4 分离培养 | 第28-30页 |
2.3 讨论 | 第30-32页 |
2.3.1 样品分析 | 第30-31页 |
2.3.2 富集培养中添加物质的影响 | 第31页 |
2.3.3 分离培养中厌氧方式的选择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肉毒梭菌的鉴定 | 第33-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1页 |
3.1.1 材料 | 第33-37页 |
3.1.2 方法 | 第37-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3.2.1 形态学观察 | 第41-42页 |
3.2.2 生理生化特征 | 第42-46页 |
3.2.3 毒性试验 | 第46-47页 |
3.2.4 平板双向免疫扩散法 | 第47页 |
3.3 讨论 | 第47-48页 |
3.3.1 样品来源 | 第47-48页 |
3.3.2 鉴定方法 | 第48页 |
3.3.3 免疫学检测 | 第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