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UPS 概述 | 第11-16页 |
| ·UPS 的分类 | 第11-14页 |
| ·UPS 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UPS 并联控制策略 | 第16-18页 |
| ·数字化控制的特点 | 第18-19页 |
|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数字化控制 UPS 逆变器数学模型分析 | 第21-39页 |
| ·前言 | 第21页 |
| ·单相半桥式 UPS 逆变器模型分析 | 第21-25页 |
| ·UPS 逆变器的电路结构 | 第21-22页 |
| ·逆变桥和 SPWM 产生过程等效模型 | 第22-25页 |
| ·逆变器双环 PI 控制系统分析 | 第25-29页 |
| ·双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27页 |
| ·PI 调节参数的确定 | 第27-29页 |
| ·设计仿真实例 | 第29-35页 |
| ·模拟控制器的数字化实现 | 第35-37页 |
| ·样机实验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UPS 并联冗余技术 | 第39-62页 |
| ·引言 | 第39-40页 |
| ·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原理与分析 | 第40-50页 |
| ·并联逆变器负载均分原理 | 第40-42页 |
| ·并联逆变器系统的环流分析 | 第42-43页 |
| ·并机电感的环流抑制作用 | 第43页 |
| ·功率偏差与环流 | 第43-46页 |
| ·并联系统环流仿真分析 | 第46-50页 |
|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检测 | 第50-53页 |
|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计算 | 第50-52页 |
| ·电压电流的采样方法 | 第52页 |
| ·AD 采样的软件线性补偿 | 第52-53页 |
| ·同步锁相控制 | 第53-60页 |
| ·逆变器输出与市电同步 | 第54-56页 |
| ·数字锁相环模型建立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56-58页 |
| ·并联同步控制 | 第58-60页 |
| ·实验结果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UPS 并联控制策略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62-84页 |
| ·前言 | 第62页 |
| ·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性和逆变电源下垂特性并联机理 | 第62-65页 |
| ·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性 | 第62-64页 |
| ·逆变电源下垂特性并联机理 | 第64-65页 |
| ·基于下垂特性的 UPS 并联均流控制方案 | 第65-69页 |
| ·并联同步控制与均流控制的协调 | 第65-66页 |
| ·基于下垂特性的 UPS 并联均流控制 | 第66-69页 |
| ·下垂特性和下垂系数的设计 | 第69-74页 |
| ·下垂特性的调节控制 | 第69-72页 |
| ·下垂系数的设计 | 第72-74页 |
| ·基于下垂特性 UPS 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74-83页 |
| ·UPS 并联系统的小信号模型 | 第75-78页 |
| ·系统的各个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78-80页 |
| ·基于并联系统的特征方程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 第80-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 附录 1 | 第91-92页 |
| 附录 2 | 第92-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