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晋毗邻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6-22页 |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毗邻地区 | 第16页 |
·省际毗邻地区 | 第16页 |
·区域旅游合作 | 第16-17页 |
·区域旅游合作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18页 |
·区域合作理论 | 第17页 |
·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 | 第17-18页 |
·政区地理学理论 | 第18页 |
·博弈论 | 第18页 |
·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关系 | 第18-19页 |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19-21页 |
·内部动力 | 第20页 |
·外部动力 | 第20-21页 |
·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结构模式 | 第21-22页 |
3 冀晋毗邻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3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5页 |
·地理区位概况 | 第22-23页 |
·旅游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旅游经济联系 | 第25-29页 |
·指标选取及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旅游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旅游合作现状 | 第29-3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4 冀晋毗邻地区旅游合作模式 | 第35-41页 |
·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 第35页 |
·旅游合作的可行性 | 第35-38页 |
·空间发展模式分析 | 第38-39页 |
·最佳发展模式——“点-轴”开发模式 | 第38页 |
·最佳互补模式——单核辐射和双核联动模式 | 第38页 |
·发展趋势模式——网络型模式 | 第38-39页 |
·空间发展模式构建 | 第39-41页 |
·区域旅游增长极 | 第39页 |
·区域旅游重点开发轴 | 第39-41页 |
5 冀晋毗邻地区旅游空间发展布局 | 第41-47页 |
·两大旅游中心地 | 第41页 |
·三大重点建设旅游区 | 第41-42页 |
·四大主题旅游合作带 | 第42-45页 |
·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 第45页 |
·六横三纵旅游交通轴线 | 第45-47页 |
6 合作保障与建议 | 第47-50页 |
·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 第47页 |
·整体规划,构建无障碍旅游区 | 第47-48页 |
·整合市场,明确定位,塑造品牌形象 | 第48-49页 |
·改善交通条件,增强区域联系 | 第49页 |
·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 第49-50页 |
7 结论与不足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0页 |
·研究不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