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醒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著录及流传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 1 《轮回醒世》性质的界定 | 第11-15页 |
| ·《轮回醒世》与“善书”之关系 | 第11-13页 |
| ·从定义看《轮回醒世》与“善书”之异同 | 第11-12页 |
| ·从文体看《轮回醒世》与善书之关系 | 第12页 |
| ·从发展过程看《轮回醒世》与“善书”之关系 | 第12-13页 |
| ·《轮回醒世》与“应验”类故事的差异 | 第13-14页 |
| ·《轮回醒世》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 第14-15页 |
| 2 《轮回醒世》中劝善故事的特征 | 第15-33页 |
| ·儒家思想为《轮回醒世》劝善的核心 | 第15-17页 |
| ·因果报应为劝善的叙事构筑 | 第17-21页 |
| ·善报故事的叙事模式 | 第18-19页 |
| ·恶报故事的模式与思维 | 第19-21页 |
| ·《轮回醒世》果报观念溯源 | 第21-33页 |
| ·中国传统的果报观念 | 第21-24页 |
| ·佛教理论的摄取 | 第24-29页 |
| ·道教理论的吸收 | 第29-33页 |
| 3 《轮回醒世》中体现的劝善主题 | 第33-51页 |
| ·政治官箴 | 第33-37页 |
| ·臣必忠君 | 第34页 |
| ·清廉恤民 | 第34-35页 |
| ·诫官场倾轧 | 第35-37页 |
| ·家庭伦常 | 第37-43页 |
| ·孝字当头 | 第37-39页 |
| ·兄友弟恭 | 第39-40页 |
| ·夫妇和顺 | 第40-43页 |
| ·社会伦理 | 第43-49页 |
| ·个人道德修养 | 第43-46页 |
| ·商业道德 | 第46-48页 |
| ·社会慈善 | 第48-49页 |
| ·宗教信仰故事 | 第49-51页 |
| ·杀生遭恶报 | 第49页 |
| ·放生得善报 | 第49-51页 |
| 4 《轮回醒世》的价值 | 第51-62页 |
| ·社会实况真实再现 | 第51-58页 |
| ·暴露官场黑暗 | 第51-52页 |
| ·记录商业活动 | 第52-54页 |
| ·反映民间信仰与风俗 | 第54-56页 |
| ·文人价值观改变 | 第56-58页 |
| ·《轮回醒世》的艺术价值 | 第58-62页 |
| ·骈文之运用 | 第58-59页 |
| ·小说史之地位 | 第59-62页 |
| 结束语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