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 | 第9-10页 |
| ·旅游的符号性消费 | 第10-11页 |
|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 第11页 |
| ·互联网对旅游业的影响 | 第11-12页 |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3页 |
| ·语用学的符号学分析方法 | 第13页 |
| ·内容分析法 | 第13-14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 ·Rost词频统计分析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 ·旅游形象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国外关于旅游形象的研究 | 第16-18页 |
| ·旅游形象的概念 | 第16-17页 |
| ·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 第17-18页 |
| ·国内关于旅游形象的研究 | 第18-20页 |
| ·旅游形象的概念 | 第18-19页 |
| ·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 第19-20页 |
| ·符号学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国外关于符号学的研究 | 第20-21页 |
| ·符号学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 ·旅游符号学研究概况 | 第21页 |
| ·国内关于符号学理论引入旅游领域的研究 | 第21-22页 |
| ·互联网影响下的旅游形象研究 | 第22-23页 |
| ·国外对互联网影响下的旅游形象研究 | 第22页 |
| ·国内对互联网影响下的旅游形象研究 | 第22-23页 |
| ·内容分析法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 3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第25-32页 |
| ·符号学的理论研究 | 第25-28页 |
| ·皮尔士的符号学三元关系理论 | 第25-26页 |
| ·符号的定义 | 第26页 |
| ·符号的分类 | 第26-27页 |
| ·模拟符号 | 第26-27页 |
| ·指示符号 | 第27页 |
| ·象征符号 | 第27页 |
| ·符号的功能 | 第27-28页 |
| ·认知功能 | 第27-28页 |
| ·交流功能 | 第28页 |
| ·基于符号感知的旅游形象的形成 | 第28-30页 |
| ·旅游形象的定义 | 第28页 |
| ·旅游地形象的符号感知过程 | 第28-30页 |
| ·旅游目的地——符号的集合 | 第29页 |
| ·旅游中介者——符号的传递 | 第29-30页 |
| ·旅游者——符号的凝视 | 第30页 |
| ·符号学理论对旅游形象差异的阐释 | 第30-32页 |
| 4 婺源的旅游形象研究 | 第32-48页 |
| ·婺源地理位置及旅游发展概况 | 第32页 |
| ·研究设计 | 第32-34页 |
| ·样本选取 | 第32-33页 |
| ·样本预处理 | 第33-34页 |
| ·Rost词频统计 | 第34页 |
| ·应用符号学方法解改婺源旅游形象 | 第34-40页 |
| ·旅游地管理者表达和旅游者认知的婺源旅游形象解读 | 第34-39页 |
| ·总体感知形象差异分析 | 第34-37页 |
| ·景区(景点)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 ·其他高频特征符号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 ·旅游地管理者表达和旅游者认知的婺源旅游形象差异 | 第39-40页 |
| ·应用内容分析法解读旅游者认知的婺源旅游形象 | 第40-47页 |
| ·建立婺源旅游形象的内容分析类目 | 第40-41页 |
| ·信度检验 | 第41-42页 |
| ·婺源旅游形象解读 | 第42-47页 |
| ·旅游者基本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 ·认知形象分析 | 第43-46页 |
| ·情感形象分析 | 第46页 |
| ·重游意愿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5 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婺源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48-52页 |
| ·影响婺源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48-49页 |
| ·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旅游地管理者监管 | 第48页 |
| ·过度商业化,导致乡村气氛流失 | 第48页 |
| ·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欠缺旅游精品 | 第48-49页 |
| ·婺源旅游形象改善和提升策略 | 第49-52页 |
| ·针对发展状况的婺源旅游形象改善策略 | 第49-50页 |
|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 第49页 |
| ·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第49-50页 |
| ·丰富旅游形象,乡村旅游精品化特色化 | 第50页 |
| ·基于符号感知的婺源旅游形象提升策略 | 第50-52页 |
| ·保护婺源乡村旅游的符号价值 | 第50-51页 |
| ·增加旅游者可凝视的符号 | 第51页 |
| ·增强符号传递的有效性 | 第51-52页 |
|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 ·形究创新点 | 第52-53页 |
| ·研究局限 | 第53页 |
|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