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意境的符号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2 立论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意象符号论述 | 第17-19页 |
| ·匾额意象概述 | 第17-18页 |
| ·意象符号的分类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第19-21页 |
| ·课题研究的范围 | 第19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9-21页 |
| 3 苏州园林时间意象符号 | 第21-49页 |
| ·季节性时间意象符号 | 第21-29页 |
| ·春 | 第21-24页 |
| ·夏 | 第24-25页 |
| ·秋 | 第25-27页 |
| ·冬 | 第27-29页 |
| ·气象性时间意象符号 | 第29-38页 |
| ·日 | 第29-30页 |
| ·月 | 第30-32页 |
| ·云 | 第32-34页 |
| ·风 | 第34-35页 |
| ·雨 | 第35-36页 |
| ·虹 | 第36页 |
| ·雪 | 第36-37页 |
| ·霜 | 第37页 |
| ·霞 | 第37-38页 |
| ·事物性的时间意象符号 | 第38-49页 |
| ·水 | 第38-41页 |
| ·木 | 第41-44页 |
| ·花 | 第44-46页 |
| ·果 | 第46-49页 |
| 4 苏州园林空间意象符号 | 第49-63页 |
| ·径 | 第49-50页 |
| ·墙东一径 | 第49-50页 |
| ·开径 | 第50页 |
| ·岗 | 第50页 |
| ·云岗 | 第50页 |
| ·洲 | 第50-51页 |
| ·香洲 | 第50-51页 |
| ·陆洲水屋 | 第51页 |
| ·壑 | 第51-52页 |
| ·一丘一壑 | 第51-52页 |
| ·壂 | 第52页 |
| ·水壂风来 | 第52页 |
| ·峰 | 第52-54页 |
| ·五峰仙馆 | 第52-53页 |
| ·揖峰指柏 | 第53页 |
| ·一峰独秀 | 第53-54页 |
| ·四面 | 第54-55页 |
| ·荷风四面 | 第54-55页 |
| ·路曲 | 第55页 |
| ·柳阴路曲 | 第55页 |
| ·间 | 第55-56页 |
| ·山花野鸟之间 | 第56页 |
| ·长留天地间 | 第56页 |
| ·村 | 第56-57页 |
| ·又一村 | 第57页 |
| ·洞 | 第57-58页 |
| ·别有洞天 | 第58页 |
| ·入胜·通幽 | 第58页 |
| ·洞天一碧 | 第58页 |
| ·溪 | 第58-59页 |
| ·缘溪行 | 第58-59页 |
| ·曲豀 | 第59页 |
| ·丛 | 第59-60页 |
| ·小山丛桂轩 | 第60页 |
| ·影 | 第60-61页 |
| ·倒影楼 | 第60-61页 |
| ·深 | 第61页 |
| ·听香深处 | 第61页 |
| ·净深 | 第61页 |
| ·山 | 第61-63页 |
| ·见山楼 | 第61-62页 |
| ·涵碧山房 | 第62-63页 |
| 5 意境的空间构建分析 | 第63-81页 |
| ·总体空间形式构建意境 | 第63-67页 |
| ·“流动空间”式意境 | 第63-66页 |
| ·“连房广厦”式意境 | 第66-67页 |
| ·个体空间的意境营造分析 | 第67-70页 |
| ·侧边式天井空间意境分析 | 第67-69页 |
| ·边庭空间意境分析 | 第69-70页 |
| ·檐廊空间意境分析 | 第70页 |
| ·意境对园林空间的层次划分 | 第70-81页 |
| ·无形的分隔——无形的划分 | 第70-72页 |
| ·点式结构——弱的划分 | 第72-73页 |
| ·掩、隔、破——中等强弱的划分 | 第73-81页 |
| 6 结论 | 第81-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