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 | 第8-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亚麻简介 | 第12-14页 |
·亚麻的形态特征 | 第12页 |
·亚麻的分布及面积 | 第12页 |
·亚麻的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亚麻育种现状 | 第13页 |
·亚麻离体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特点 | 第14-16页 |
·甲基磺酸乙酯(EMS) | 第14-15页 |
·叠氮化钠(NaN3) | 第15页 |
·平阳霉素(PYM) | 第15-16页 |
3 化学诱变与离体培养技术相结合在筛选耐盐突变体上的应用 | 第16-20页 |
·化学诱变在育种中的运用 | 第16-17页 |
·植物组培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化学诱变与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在筛选耐盐突变体上的可行性 | 第18页 |
·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 第18-20页 |
·材料的选择 | 第18-19页 |
·耐盐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 第19-20页 |
·选择压 | 第20页 |
4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2-54页 |
第一章 3种纤维亚麻下胚轴段诱导不定芽的研究 | 第22-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材料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页 |
·亚麻种子的灭菌 | 第22页 |
·亚麻下胚轴段接种 | 第22页 |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2-30页 |
·不同方法对亚麻种子的灭菌效果 | 第22-23页 |
·不同激素条件对范妮胚轴段萌芽的影响 | 第23-30页 |
·“范妮”下胚轴段萌芽结果 | 第23-25页 |
·“天鑫3号”下胚轴段萌芽结果 | 第25-27页 |
·“双亚5号”下胚轴段萌芽结果与影响 | 第27-30页 |
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盐胁迫下3种纤维亚麻NHX基因表达规律 | 第31-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的处理 | 第31-32页 |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2页 |
·反转录反应 | 第32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32-33页 |
·半定量RT-PCR法检测盐胁迫下NHX基因表达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RNA提取鉴定及含量 | 第33-34页 |
·RT-PCR最佳循环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半定量RT-PCR法检测盐胁迫下3种亚麻NHX基因表达量差异 | 第35-37页 |
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EMS诱变和盐处理对3种亚麻下胚轴段生长和再分化的影响 | 第38-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材料 | 第38页 |
·诱芽培养基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页 |
·不同浓度的EMS处理不同时间对3种亚麻下胚轴段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NaCl胁迫对亚麻下胚轴生长和萌芽的影响 | 第3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最适EMS诱变浓度和时间范围的确定 | 第38-40页 |
·最适盐处理浓度范围的确定 | 第40-41页 |
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EMS诱变和盐处理的正交试验及耐盐种质的初步筛选 | 第42-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材料 | 第42页 |
·诱芽培养基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4页 |
·对EMS浓度、处理时间及盐浓度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42页 |
·最佳培养基的选择 | 第42-43页 |
·正交设计实验组合下3种亚麻下胚轴段生长和萌芽情况 | 第43页 |
·愈伤组织的耐盐性检测 | 第43-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最佳培养基的选择 | 第44-46页 |
·不同EMS浓度及盐浓度处理对纤维亚麻范妮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46-49页 |
·耐盐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检测 | 第49-52页 |
·3种纤维亚麻愈伤组织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49页 |
·3种纤维亚麻愈伤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3种纤维亚麻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3种纤维亚麻愈伤组织中S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51页 |
·3种纤维亚麻愈伤组织中P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51-52页 |
3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部 分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参加课题及学术活动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