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1-24页 |
·攻击的定义 | 第11页 |
·攻击的分类 | 第11-12页 |
·攻击的理论 | 第12-14页 |
·心理动力学观点 | 第12页 |
·挫折——攻击假说 | 第12-13页 |
·社会学习 | 第13页 |
·攻击的认知模型 | 第13-14页 |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 | 第14页 |
·注意偏向的机制 | 第14-16页 |
·注意成分理论 | 第15页 |
·图式理论 | 第15页 |
·注意资源理论 | 第15-16页 |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 第16页 |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 第16-19页 |
·情绪Stroop范式 | 第16-17页 |
·点探测范式 | 第17-18页 |
·线索靶子范式 | 第18页 |
·负启动范式 | 第18-19页 |
·视觉搜索范式 | 第19页 |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 | 第19页 |
·本研究的问题 | 第19-24页 |
·前人研究的启示 | 第19-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研究方案 | 第22-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 实验一:验证内隐攻击的存在 | 第24-28页 |
·实验目的 | 第24页 |
·实验假设 | 第24页 |
·方法 | 第24-25页 |
·被试 | 第24页 |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程序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结果的预处理 | 第25-26页 |
·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性别差异 | 第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3 实验二: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关系的研究 | 第28-32页 |
·实验目的 | 第28页 |
·实验假设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29页 |
·被试 | 第28页 |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程序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结果的预处理 | 第29页 |
·重攻击模型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4 实验三: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的注意偏向 | 第32-36页 |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实验假设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被试 | 第32页 |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实验程序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5 实验四: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 | 第36-45页 |
·实验目的 | 第36页 |
·实验假设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8页 |
·被试 | 第36页 |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实验程序 | 第37页 |
·ERP的记录与分析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3页 |
·行为数据 | 第38页 |
·脑电数据 | 第38-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6 总讨论 | 第45-48页 |
7 结论 | 第48-49页 |
8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