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改良论文

作物残体生物炭基本特征及对白浆土、黑土改良效果的研究

目录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2页
  一、 生物炭的基本特征及理化性质第14-15页
  二、 生物炭对土壤的改良第15-22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22-24页
  一、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二、 技术路线第23页
  三、 对比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热解温度和时间对三种作物残体生物炭 pH 值及碳氮含量的影响第24-34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一、 试验原料第24页
  二、 生物炭的制备及相关指标测定第24-25页
  三、 数据分析第25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一、 生物炭产率第25页
  二、 生物炭 pH 值第25-26页
  三、 C 含量第26-28页
  四、 N 含量第28页
  五、 C/N 含量分析第28-29页
 第三节 讨论第29-33页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室内模拟:生物炭对白浆土和黑土中氮素淋溶的影响第34-47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一、 试验材料第34页
  二、 试验方法第34-35页
  三、 土壤及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和淋溶指标测定第35页
  四、 数据分析第35-36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36-44页
  一、 试验 1 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二、 试验 2 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三、 试验 3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第三节 讨论第44-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生物炭对大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7-58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一、 试验材料第47页
  二、 试验设计第47-48页
  三、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8-49页
  四、 数据分析第49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49-55页
  一、 土壤转化酶活性变化第49-50页
  二、 土壤脲酶活性变化第50-51页
  三、 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第51-52页
  四、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第52-54页
  五、 土壤质量综合酶活性指标(GMea)第54-55页
 第三节 讨论第55-56页
 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生物炭对大豆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第58-68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一、 试验材料第58页
  二、 试验设计第58页
  三、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8-59页
  四、 数据分析第59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59-66页
  一、 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第59-62页
  二、 Biolog 试验结果分析第62-66页
 第三节 讨论第66-67页
 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生物炭对白浆土及黑土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第68-78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68页
  一、 试验设计第68页
  二、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8页
  三、 数据分析第68页
 第二节 结果分析第68-75页
  一、 生物炭对大豆地上部的影响第68-70页
  二、 生物炭对大豆单株产量及荚数的影响第70-71页
  三、 生物炭对大豆地下部的影响第71-73页
  四、 生物炭对根系形态的影响第73-75页
 第三节 讨论第75-77页
 小结第77-78页
第七章 研究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江平原沟渠系统土壤种子库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下一篇:景观尺度湿地生态系统氮过滤能力GIS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