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论文

当代日常生活之“立美”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引言第8-11页
 一、 本选题的切入点及宗旨第8页
 二、 本领域的研究现状第8-9页
 三、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9-11页
第一章 “日常生活”理论溯源第11-19页
 一、 日常生活从形而上走向当下第11-15页
  (一) 传统形而上学经验中的日常生活第11页
  (二) 日常生活本体性地位的确立第11-15页
 二、 日常生活内涵及其特征第15-16页
  (一) 日常生活的内涵第15-16页
  (二) 日常生活的特征第16页
 三、 日常生活批判第16-19页
  (一) 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理论第17页
  (二) 阿格尼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第17-19页
第二章 日常生活的必然趋势——审美化呈现第19-25页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原因第19-21页
  (一) 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日常生活支离破碎第19-20页
  (二) 客观条件的不断完善第20页
  (三) 大众文化兴起,审美日益泛化第20-21页
 二、 西方日常生活审美批判第21-22页
  (一) 先锋艺术的反抗第21页
  (二) 大众文化的崛起——后现代时期的审美策略第21-22页
 三、 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变革第22-23页
  (一) 物质生活高品位第22-23页
  (二) 精神生活高格调第23页
  (三) 生活规律高节奏第23页
  (四) 文化知识高智能第23页
 四、 审美精神的拉扯第23-25页
  (一) 人类世俗层面的审美第23-24页
  (二) 人类的精神层面的审美第24-25页
第三章 日常生活研究方向的转换——从审美到立美第25-32页
 一、 西方理论资源的运用第25-26页
  (一)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美的论述第25-26页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第26页
 二、 “立美”实践样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26-28页
  (一) 马克思的实践观第26-27页
  (二) 美学学科研究方向的转换第27-28页
  (三) 日常生活中美学发展的新思路第28页
 三、 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第28-32页
  (一) 几个向度第29-31页
  (二) 审美与立美的相对性与互补性第31-32页
第四章 日常生活“立美”研究的现实意义第32-37页
 一、 人文精神的提升第32-33页
 二、 和谐社会的推进第33-34页
 三、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第34-35页
 四、 诗意化生活的可能第35-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2页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42-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美学视野下的当代生活美学建构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