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刑事犯罪问题及治理研究--以增城市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犯罪 | 第11-12页 |
| ·刑事犯罪 | 第12页 |
| ·青年 | 第12页 |
| ·犯罪年轻化 | 第12-13页 |
| ·经济结构二元化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工作基础 | 第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青年刑事犯罪问题现状 | 第19-33页 |
| ·国内外青年刑事犯罪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 ·国外青年刑事犯罪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 ·国内青年刑事犯罪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 ·增城市青年刑事犯罪人员情况 | 第23-32页 |
| ·增城市青年刑事犯罪人员的犯罪特征 | 第24-29页 |
| ·增城市青年刑事犯罪人员的生存状况 | 第29-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刑事犯罪年轻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3-44页 |
| ·基于政府层面的成因分析 | 第33-37页 |
| ·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 | 第33-35页 |
|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35-36页 |
|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 第36-37页 |
| ·基于社会层面的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 ·舆论导向的偏失 | 第37-38页 |
| ·社区建设不完善 | 第38-39页 |
| ·社会存在普遍的歧视观念 | 第39-40页 |
| ·基于司法、管控层面的成因分析 | 第40-42页 |
| ·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 | 第40-41页 |
| ·缺乏有效的管控体系建设 | 第41-42页 |
| ·基于家庭、学校层面的成因分析 | 第42-43页 |
| ·家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沟通 | 第42页 |
| ·学校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减少青年犯罪实践状况的启示 | 第44-49页 |
| ·国外先进国家与地区对减少青年犯罪的实践状况 | 第44-45页 |
| ·社会财富分配 | 第44-45页 |
| ·社区建设管理 | 第45页 |
| ·家庭监管体系 | 第45页 |
| ·国内成熟地区对减少青年犯罪的实践状况 | 第45-47页 |
| ·经济结构调整 | 第45-46页 |
| ·社会保障体系 | 第46-47页 |
| ·社区建设管理 | 第47页 |
| ·国内外实践状况的比较和借鉴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解决刑事犯罪年轻化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 第49-58页 |
| ·基于政府层面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 第49-53页 |
| ·加速解决社会经济结构二元化问题 | 第49-50页 |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0-51页 |
| ·加大针对底层青年的基础建设 | 第51-53页 |
| ·改革现有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 第53页 |
| ·基于社会层面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 第53-54页 |
| ·引导正面的社会舆论导向 | 第53-54页 |
| ·完善社区建设 | 第54页 |
| ·改变社会存在普遍的歧视观念 | 第54页 |
| ·基于司法、管控层面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 第54-56页 |
| ·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政策 | 第55页 |
| ·建立有效的管控体系 | 第55-56页 |
| ·基于学校、家庭层面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 第56-57页 |
| ·提高学校的综合教育水平 | 第56页 |
| ·促进家庭有效的监管 | 第56-57页 |
| ·帮助家庭进行有效的心理疏通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