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混掺污泥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活性炭的概述 | 第10-13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第11-13页 |
| ·秸秆活性炭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秸秆的处理现状 | 第13-14页 |
| ·秸秆制活性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城市污泥活性炭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城市污泥的处理现状 | 第14-15页 |
| ·城市污泥制活性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本课题的创新点和意义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7-24页 |
| ·实验原料、仪器和试剂 | 第17-18页 |
| ·实验原料 | 第17页 |
| ·仪器 | 第17页 |
| ·试剂 | 第17-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2页 |
| ·原料的特性分析 | 第18-19页 |
| ·制备工艺流程 | 第19-20页 |
| ·正交试验 | 第20-21页 |
| ·碘吸附值的测定 | 第21页 |
| ·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21-22页 |
| ·活性炭表征 | 第22-24页 |
| ·电镜观察 | 第22页 |
| ·红外分析 | 第22页 |
| ·N2吸附一脱附等温曲线 | 第22-23页 |
| ·孔分布分析 | 第23-24页 |
| 第3章 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34页 |
| ·秸秆来源、成分分析及热重测定结果 | 第24-27页 |
| ·秸秆来源及成分分析 | 第24页 |
| ·秸秆的热重测定结果 | 第24-27页 |
| ·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 第27-31页 |
| ·活化剂的选择 | 第27-28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 ·碘吸附值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比表面积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秸秆活性炭的表征 | 第31-32页 |
| ·麦秆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31页 |
| ·氮气吸脱附等温线分析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4章 污泥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 | 第34-40页 |
| ·污泥来源、成分分析及热重分析 | 第34-35页 |
| ·污泥来源及成分分析 | 第34页 |
| ·污泥的热重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 ·污泥活性炭的制备 | 第35-38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 ·碘吸附值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比表面积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污泥活性炭的表征 | 第38-39页 |
| ·污泥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38页 |
| ·氮气吸脱附等温线分析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混掺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 | 第40-54页 |
| ·原料来源及成分分析 | 第40页 |
| ·混掺活性炭的制备 | 第40-42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 ·碘值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页 |
| ·比表面积测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单因素影响分析 | 第42-48页 |
| ·浸渍比 | 第42-44页 |
| ·活化时间 | 第44-45页 |
| ·原料比 | 第45-46页 |
| ·活化温度 | 第46-48页 |
| ·活性炭的表征 | 第48-52页 |
| ·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48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 ·氮气吸脱附等温线分析 | 第49页 |
| ·总孔容和平均孔径 | 第49-50页 |
| ·孔分布分析 | 第50-51页 |
| ·t-曲线分析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