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7页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第11-13页
     ·课题来源第11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3页
   ·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范围界定第13-18页
     ·相关概念辨析第13-15页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第15-18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18-28页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关基础理论第18-20页
     ·欠发达山区城镇化已有的相关研究第20-27页
     ·小结第27-28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30页
     ·研究目的第28-29页
     ·研究意义第29-30页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30-34页
     ·研究内容第30-33页
     ·研究框架第33-34页
   ·课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4-35页
     ·研究方法第34-35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35页
   ·论文创新点第35-37页
第二章 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第37-84页
   ·城镇化现状格局第37-60页
     ·城镇化水平第38-43页
     ·城镇化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第43-46页
     ·县域城镇体系特征第46-56页
     ·生活水平城镇化特征第56-60页
   ·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子第60-62页
   ·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第62-82页
     ·劳务惯性输出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第62-64页
     ·产业均衡低质发展与山区特色资源富集的矛盾第64-75页
     ·乡县发展的交通依赖惯性与山区交通短板的矛盾第75-80页
     ·山区生态保育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第80-82页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三章 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第84-102页
   ·人口转移推动力第85-87页
     ·区域比较优势下的人口转移驱动力第85-86页
     ·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富余劳动力释放力第86页
     ·库区及高山移民对城镇化的特殊推力第86-87页
     ·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提高的隐形推力第87页
   ·产业经济驱动力第87-94页
     ·山区特色农业的基础性推力第88-89页
     ·工业化的主导性动力第89-91页
     ·第三产业的跃迁式拉力第91-92页
     ·比较利益的阶段性驱动力第92-94页
   ·资源环境双向力第94-95页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下的转型发展动力第94页
     ·“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模式的保障力第94页
     ·丰富资源禀赋的开发潜力第94-95页
   ·政策制度保障力第95-101页
     ·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带动力第95-96页
     ·产业激励制度的驱动力第96-97页
     ·户籍制度改革的集聚力第97-98页
     ·土地制度的创新性推力第98-99页
     ·劳务回流优惠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固力第99-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四章 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发展路径第102-128页
   ·分区域差别引导产业融合型城镇化第102-109页
     ·“企业+基地+服务”特色农业板块化、精品化第102-105页
     ·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新型工业高效化、集群化第105-106页
     ·区域联动,产业融合三产特色化、高端化第106-109页
   ·输入输出有序,城乡梯次迁移人口转移差异型城镇化第109-115页
     ·输出输入,有序引导第110-113页
     ·梯次推移,循序渐进第113-115页
   ·抓大优小,多元承载空间非均衡式城镇化第115-119页
     ·中心集聚,分区极化大集中小分散格局第115-116页
     ·非均衡、差异式发展多元化空间承载第116-118页
     ·不破不立,边际重组沟域统筹协调第118-119页
   ·动脉带动,城乡保畅交通辐射式城镇化第119-122页
     ·构建区域联动的复合型对外交通系统第120页
     ·实现县域公路网络化,现代化第120-121页
     ·推动中心城区与周边成镇密集区交通一体化第121页
     ·构建无障碍绿色旅游通道第121-122页
   ·资源集约、生态保育绿色保障型城镇化第122-126页
     ·立框架容量预测先行第123页
     ·建机制软硬兼施促保护第123-124页
     ·抓行动平稳推进,生态保障第124-126页
   ·城镇化模式总结第126-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五章 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组织优化模式第128-143页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优化模式第128-132页
   ·县域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第132-142页
     ·从“廊道串珠型”到“鱼骨状复合生长型”第132-136页
     ·从“枝状无序蔓延型”到“指状集约生长型”第136-139页
     ·从“星形圈层跳跃型”到“星月组团生长型”第139-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143-146页
   ·结论第143-145页
   ·研究不足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0页
附录一 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城镇化发展现状问卷调查第150-152页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52-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汉市远城区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下一篇:FIBR复合生物膜脱氮除磷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