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1-17页 |
| ·有关盈余管理的概述 | 第11-13页 |
| ·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述 | 第13-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第2章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主要变化及其经济影响 | 第20-25页 |
| ·准则主要变化 | 第20-22页 |
| ·要求单独核算和反映投资性房地产 | 第20页 |
|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 第20-21页 |
| ·赋予企业对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权 | 第21页 |
| ·规定当资产用途发生改变时,应当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 第21-22页 |
| ·产生的经济影响 | 第22-25页 |
| ·改变企业的资产结构 | 第22页 |
| ·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 第22-23页 |
| ·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 第23页 |
| ·使利润波动增大 | 第23页 |
| ·增大投资性房地产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 第23-24页 |
| ·增大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 第24-25页 |
| 第3章 对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改革后的盈余管理分析 | 第25-30页 |
| ·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 | 第25-27页 |
| ·利用公允价值取得方法的不同进行盈余管理 | 第25页 |
| ·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 第25-26页 |
| ·将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相互转换进行盈余管理 | 第26页 |
| ·规避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进行盈余管理 | 第26-27页 |
| ·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应对策略 | 第27-30页 |
|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 第27页 |
| ·重新规定后续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优化会计政策选择 | 第27-28页 |
| ·增加不同类别资产二次转换的限制条件 | 第28页 |
| ·详尽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的相关规定 | 第28-30页 |
| 第4章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应用现状 | 第30-35页 |
|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总体状况 | 第30-31页 |
|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行业分布状况 | 第31-32页 |
|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现状 | 第32页 |
|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分析 | 第32-35页 |
| ·政府层面——政策导向 | 第32-33页 |
| ·市场层面——市场成熟度 | 第33页 |
| ·企业自身层面——盈余管理的需要 | 第33-34页 |
| ·投资者层面——信息使用者的认可程度 | 第34-35页 |
| 第5章 盈余管理程度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关系实证研究 | 第35-46页 |
|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行为 | 第35-36页 |
| ·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管理行为 | 第36页 |
| ·变量选择及定义 | 第36-41页 |
| ·被解释变量 | 第36页 |
| ·解释变量 | 第36-38页 |
| ·控制变量 | 第38-41页 |
| ·研究模型 | 第41页 |
|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页 |
| ·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 第42-44页 |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4-46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46-49页 |
|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 ·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 ·有关盈余管理的建议 | 第46-47页 |
| ·有关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