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混合居住视角下的北京旧城居住密度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33页
   ·研究背景第11-22页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密度第11-15页
     ·全球化与旧城社会结构第15-20页
     ·当前北京旧城居住密度所遭遇问题第20-22页
   ·研究意义第22-27页
     ·关于“居住密度”的概念辨析第22-25页
     ·社会意义:对城市社会的协调第25页
     ·规划意义:对规划手段的完善第25-27页
   ·研究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第27-31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27-30页
     ·研究基础第30-31页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第31-33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31-32页
     ·研究框架第32-33页
第2章 全球化背景下北京旧城居住密度问题综述第33-59页
   ·全球化动因与北京旧城居住密度第33-41页
     ·全球化动因下的居住空间分异第33-35页
     ·绅士化现象与居住密度的变化第35-37页
     ·新贫困现象与居住密度的变化第37-39页
     ·“偏密度”居住现象第39-41页
   ·地区化演变与北京旧城居住密度第41-51页
     ·明清及民国时期旧城的居住分异与居住密度第41-44页
     ·四合院的异化过程中的居住密度第44-47页
     ·城市功能重组过程中的居住密度第47-49页
     ·“高密度”居住现象第49-51页
   ·城市规划法规中对于居住密度的相关规定第51-59页
     ·北京城市规划中对旧城的限高第51-55页
     ·北京城市规划中对于人口密度和空间密度的规定第55-57页
     ·城市规划实践中对于居住密度的控制第57-59页
第3章 城市居住密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第59-90页
   ·城市规划理论与居住密度理念发展第59-67页
     ·田园城市的密度理念第59-61页
     ·明日城市的密度理念第61-64页
     ·新城市主义的密度理念第64-67页
   ·城市空间人口密度分布的内在机制第67-74页
     ·住宅区位选择视角下的人口密度第67-69页
     ·人口地理学的城市空间人口密度模型第69-71页
     ·城市经济学的城市人口静态和动态模型第71-73页
     ·人口密度的环境行为研究第73-74页
   ·基于混合策略的居住密度理念与实践第74-90页
     ·MVRDV 的建筑与城市密度研究与实践第74-79页
     ·混合居住策略下的居住密度实践第79-90页
第4章 北京旧城居住人口密度的控制研究第90-120页
   ·高密度与偏密度的现象分析第90-104页
     ·高密度下的居住问题第90-97页
     ·偏密度下的居住问题第97-100页
     ·旧城现状下混合居住解决密度问题的前景第100-104页
   ·人口密度与居住群体、居住标准的互作用机制第104-110页
     ·确定居住密度过程中的几个相关联的因素第104-105页
     ·居住标准的评价体系第105-108页
     ·居住标准对于人口密度的控制作用第108-110页
   ·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居住问题的意向第110-120页
     ·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状况第110-114页
     ·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意向第114-116页
     ·混合居住控制人口密度的可行性分析第116-120页
第5章 Spacemate 空间坐标下的旧城居住空间密度第120-151页
   ·城市居住密度的空间坐标(Spacemate)第120-129页
     ·空间坐标的设定与内涵第120-123页
     ·空间坐标的分析应用第123-128页
     ·空间坐标的实践意义第128-129页
   ·Spacemate 空间坐标下的北京旧城居住密度分析第129-148页
     ·北京旧城建筑空间形态第129-136页
     ·北京旧城居住密度类型与居住模式选择第136-140页
     ·Spacemate 空间坐标下的保护区居住密度分析第140-143页
     ·Spacemate 空间坐标下的建成区居住密度分析第143-148页
   ·北京旧城居住密度的分区调控第148-151页
     ·旧城居住密度调控的分区体系第148-149页
     ·空间坐标与密度分区控制第149-151页
第6章 解决北京旧城居住密度问题的混合居住策略研究第151-206页
   ·样本地段基本情况第151-154页
   ·混合居住的社会平衡第154-175页
     ·北京旧城混合居住理念与服务群体第154-160页
     ·混合居住的模式研究第160-166页
     ·混合居住的比例探讨第166-171页
     ·混合住区的实施途径第171-175页
   ·混合居住的经济平衡第175-183页
     ·混合居住中的资金与利益平衡第175-178页
     ·混合居住中的消费与就业平衡第178-183页
   ·历史街区的空间平衡第183-203页
     ·空间形态与建筑风貌相关性分析第183-187页
     ·建筑层数与建筑容积率的潜力第187-190页
     ·空间坐标在街区层面的应用第190-197页
     ·历史街区空间密度的规划与控制第197-202页
     ·混合居住空间密度的价值导向第202-203页
   ·对北京旧城居住密度策略与方法的建议第203-206页
结语第206-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14页
致谢第214-216页
附录A 南锣鼓巷街区居住调研问卷统计第216-226页
附录B 南池子街区居住调研问卷统计第226-235页
附录C 菊儿胡同社区居住调研问卷统计第235-240页
附录D 海运仓街区居住调研问卷统计第240-245页
附录E 随机居住调研问卷统计第245-253页
附录F 样本地段居住空间模式对比与密度指标第253-255页
附录G 样本地段空间坐标总体数据模型第255-25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56页

论文共2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拱平面外稳定性能及设计方法
下一篇:爆炸荷载作用下防护门的动态响应行为与反弹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