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 ABSTRACT | 第15-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65页 |
| ·引言 | 第19-20页 |
| ·表面活性剂 | 第20-23页 |
| ·表面活性剂分类 | 第20页 |
| ·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 | 第20-21页 |
| ·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 | 第21-22页 |
| ·临界堆积理论 | 第22-23页 |
| ·表面活性离子液体 | 第23-34页 |
| ·离子液体定义 | 第23页 |
| ·离子液体种类 | 第23-24页 |
| ·离子液体性质 | 第24-25页 |
| ·表面活性离子液体的有序分子聚集体 | 第25-34页 |
| ·胶束 | 第26-32页 |
| ·囊泡和凝胶 | 第32-33页 |
| ·液晶和微乳液 | 第33-34页 |
| ·蠕虫状胶束 | 第34-46页 |
| ·蠕虫状胶束的基础结构参数 | 第35-37页 |
| ·蠕虫状胶束的流变理论 | 第37-41页 |
| ·蠕虫状胶束形成的典型途径 | 第41-46页 |
| ·单纯表面活性剂 | 第41-42页 |
| ·盐诱导形成蠕虫状胶束 | 第42页 |
| ·助表面活性剂 | 第42-43页 |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第43页 |
| ·混合表面活性剂 | 第43-44页 |
| ·两性表面活性剂 | 第44-45页 |
| ·Gemini表面活性剂 | 第45页 |
| ·脂类和生物型表面活性剂 | 第45-46页 |
|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65页 |
| 第二章 光诱导表面活性咪唑类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的相转变行为 | 第65-85页 |
| ·引言 | 第65-67页 |
|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 ·试剂 | 第67页 |
|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67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67页 |
|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67-68页 |
| ·参数计算 | 第68-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80页 |
| ·紫外照射下反式苯丙烯酸的光异构化 | 第69-71页 |
| ·相行为变化 | 第71-72页 |
| ·蠕虫状胶束的形成和流变性质 | 第72-76页 |
| ·稳态剪切性质 | 第72-74页 |
| ·动态粘弹性 | 第74-76页 |
| ·UV诱导体系相转变 | 第76-79页 |
| ·体系结构转变机理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第三章 有机盐诱导吡咯类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在水中形成蠕虫状胶束 | 第85-103页 |
| ·引言 | 第85页 |
| ·实验部分 | 第85-86页 |
| ·试剂 | 第85-86页 |
|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86页 |
| ·离子液体的合成和表征 | 第8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8页 |
| ·蠕虫状胶束的形成 | 第86-89页 |
| ·稳态剪切性质 | 第89-90页 |
| ·动态粘弹性 | 第90-93页 |
| ·Cox-Merz法则 | 第93-94页 |
| ·蠕虫状胶束的流变学参数 | 第94-95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95-97页 |
| ·烷基链对蠕虫状胶束形成影响 | 第97-98页 |
| ·结论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第四章 吡咯烷类表面活性离子液体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聚集行为研究 | 第103-126页 |
| ·C16MPB和SDBS在水中形成蠕虫状胶束 | 第103-110页 |
| ·引言 | 第103-104页 |
|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 ·试剂 | 第104页 |
|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104-105页 |
| ·吡咯烷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10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09页 |
| ·C_(16)MPB与SDBS的相行为 | 第105-106页 |
| ·表面活性剂总浓度对胶束生长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 ·体系的粘弹性 | 第109页 |
| ·结论 | 第109-110页 |
| ·C_(16)MPB和SDBS在水中形成双水相 | 第110-120页 |
| ·引言 | 第110-111页 |
| ·实验部分 | 第111-112页 |
| ·试剂 | 第111页 |
| ·吡咯烷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111页 |
|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111-11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19页 |
| ·双水相形成 | 第112-115页 |
| ·双水相的结构 | 第115-118页 |
| ·双水相形成的可能原因 | 第118-119页 |
| ·结论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26-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9-130页 |
| 附录 | 第130-14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