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章 微博与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 | 第16-27页 |
一、微博在技术方面拓展了公共生活空间的广度 | 第17-22页 |
(一) 微博从美国走向全球化 | 第17-18页 |
(二) 微博从精英走向大众化 | 第18-22页 |
二、微博在用户和传播内容方面拓展了公共生活空间的交互度 | 第22-24页 |
(一) 微博的用户结构拓展了交互度的主体 | 第22-23页 |
(二) 微博的传播内容拓展了交互度的客体 | 第23-24页 |
三、微博在自身特性方面拓展了公共生活空间的深度 | 第24-27页 |
(一) 平等互动的交流是深度拓展的心理成因 | 第24-25页 |
(二) 超速的信息传递速度是深度拓展的时效成因 | 第25页 |
(三) 碎片化思维和语录体写作是深度拓展的语言成因 | 第25-26页 |
(四) 全新的传播方式是深度拓展的传播成因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微博领域公德的现状 | 第27-41页 |
一、微博领域公德的积极方面 | 第28-33页 |
(一) 平等自由的言论方式 | 第28-29页 |
(二) 真实全面的道德内省 | 第29-30页 |
(三) 爱国主义的弘扬阵地 | 第30-31页 |
(四) 网络爱心的传递纽带 | 第31-32页 |
(五) 反腐倡廉的重要渠道 | 第32-33页 |
二、微博领域公德的失范行为 | 第33-41页 |
(一) 信息传播中的失范行为 | 第33-37页 |
(二) 侵犯个人权利的失范行为 | 第37-39页 |
(三) 滥用表达自由的失范行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微博领域公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 第41-48页 |
一、个体心理需求导致选择偏离 | 第41-43页 |
(一) 沟通交流需要的偏离 | 第41-42页 |
(二) 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偏离 | 第42页 |
(三) 猎奇、好胜心理需要的偏离 | 第42-43页 |
(四) 宣泄压抑需要的偏离 | 第43页 |
二、微博领域的技术异化 | 第43-45页 |
(一) 技术的局限性 | 第43-44页 |
(二) 信息的不对称 | 第44页 |
(三) 不良、虚假信息的蔓延 | 第44-45页 |
(四) 自由与责任的悖论 | 第45页 |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5-48页 |
(一) 社会转型期的公德滑坡 | 第45-46页 |
(二) 法规滞后,监控不力 | 第46页 |
(三) 市场经济的负而影响 | 第46-47页 |
(四) 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微博领域公德提升的策略 | 第48-55页 |
一、公德提升的原则 | 第48-50页 |
(一) 无害与适度的互补 | 第48页 |
(二) 自由与平等的统一 | 第48-49页 |
(三) 正义与责任的交融 | 第49页 |
(四) 诚信与尊重的结合 | 第49-50页 |
二、公德提升的途径 | 第50-55页 |
(一) 顺应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是基础 | 第50-51页 |
(二) 以道德底线为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键 | 第51-52页 |
(三) 体系化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保障 | 第52-53页 |
(四) 完善的技术检测和控制是核心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