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国内外短期气候业务的现状 | 第13-14页 |
·长江流域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5页 |
·本文的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及相关技术介绍 | 第17-31页 |
·短期气候预测科研业务中常用数据类型及管理方式 | 第17-21页 |
·地面气象观测站点数据 | 第18页 |
·网格数据及其存储方式 | 第18-20页 |
·地理信息数据 | 第20页 |
·本项目所采用的资料获取与数据存储方式 | 第20-21页 |
·数值计算工具软件概述 | 第21-23页 |
·Fortran | 第21页 |
·Matlab/Octave | 第21-22页 |
·Python+SciPy | 第22页 |
·数值计算软件选型与实现 | 第22-23页 |
·科学绘图软件 | 第23-24页 |
·气象专用绘图软件 GrADS/NCL | 第23页 |
·专用科学绘图软件 MATLAB | 第23页 |
·Surfer 绘图软件 | 第23页 |
·Python 语言和 Matplotlib 绘图包 | 第23-24页 |
·绘图软件选型与实现 | 第24页 |
·短期气候诊断预测方法 | 第24-25页 |
·物理统计方法 | 第24页 |
·动力模式降解释应用方法 | 第24-25页 |
·预测质量评定方法 | 第25页 |
·软件工程方法概述 | 第25-27页 |
·瀑布模型 | 第25页 |
·快速原型模型 | 第25-26页 |
·螺旋模型 | 第26页 |
·本项目所主要采用的软件工程方法 | 第26-27页 |
·B/S 和 C/S 模式概述 | 第27-29页 |
·B/S 构架 | 第27页 |
·B/S 架构下基于开源 CMS 管理的界面整合技术 | 第27页 |
·C/S 构架 | 第27-28页 |
·两种架构的优缺点及选型 | 第28-29页 |
·关系型数据库及选型 | 第29-30页 |
·商业数据库 | 第29页 |
·开源数据库 | 第29页 |
·数据库选型 | 第29页 |
·基于开源脚本语言的数据库入库技术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第31-39页 |
·系统定义 | 第31-32页 |
·编写目的 | 第31页 |
·项目背景 | 第31页 |
·使用用户特点 | 第31-32页 |
·软件项目的功能性目标 | 第32页 |
·总体功能需求 | 第32-34页 |
·系统总体目标 | 第32-33页 |
·系统功能需求概述 | 第33-34页 |
·子功能需求 | 第34-35页 |
·流域短期气候预测综合数据集收集功能需求 | 第34页 |
·流域监测与气候分析诊断功能需求 | 第34-35页 |
·流域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功能需求 | 第35页 |
·运行环境要求 | 第35-37页 |
·系统运行网络环境 | 第35-36页 |
·系统运行硬件环境 | 第36页 |
·系统运行软件环境 | 第36页 |
·界面需求 | 第36-37页 |
·性能需求 | 第37-38页 |
·响应时间 | 第37页 |
·开放性 | 第37页 |
·可扩展性 | 第37页 |
·系统安全性 | 第37-38页 |
·可靠性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 第39-45页 |
·系统结构 | 第39页 |
·系统组成 | 第39-40页 |
·系统特点 | 第40-41页 |
·软件运行与开发环境要求 | 第41-43页 |
·软件运行环境 | 第41页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41页 |
·软件开发规定 | 第41-43页 |
·系统功能需求和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功能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45-86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45-57页 |
·数据类型划分 | 第45页 |
·设计策略 | 第45-46页 |
·数据库对象实例设计(ER 图) | 第46-47页 |
·数据表索引的优化 | 第47-48页 |
·数据对象清单(表、视图) | 第48页 |
·数据库对象详细说明 | 第48-57页 |
·数据管理功能 | 第57-60页 |
·图形图像处理功能 | 第58页 |
·预测背景分析功能 | 第58-59页 |
·预报方法模块 | 第59页 |
·输出方式属性 | 第59页 |
·预报对象管理功能 | 第59-60页 |
·综合气候数据集收集管理模块 | 第60-68页 |
·逐月气象指数资料追加子模块 | 第61-62页 |
·逐日地面要素入库子模块 | 第62-63页 |
·逐月地面要素入库子模块 | 第63-64页 |
·站点及分类信息的管理子模块 | 第64-65页 |
·常规预报对象生成子模块 | 第65-66页 |
·任意时段预报对象生成子模块 | 第66-67页 |
·预报对象更新子模块 | 第67页 |
·预报对象修改子模块 | 第67-68页 |
·预报对象删除子模块 | 第68页 |
·流域监测与气候分析诊断 | 第68-75页 |
·预报对象检索、分析子模块 | 第69-70页 |
·指数资料检索、分析子模块 | 第70页 |
·长江流域降水历史背景 30 年平均子模块 | 第70-71页 |
·场资料检索子模块 | 第71-72页 |
·预报对象场的合成分析子模块 | 第72页 |
·相关场分析子模块 | 第72-74页 |
·预报因子与指数资料相关分析子模块 | 第74-75页 |
·预报方法模块 | 第75-81页 |
·最优子集回归预测子模块 | 第77-78页 |
·周期预报子模块 | 第78-79页 |
·汛期(6-8)月降水概念模型子模块 | 第79页 |
·因子场高相关区逐步回归子模块 | 第79-80页 |
·集合模式的生成子模块 | 第80-81页 |
·月动力延伸模式降尺度滚动预报模块 | 第81-82页 |
·海气耦合模式季节降尺度滚动预报模块 | 第82-83页 |
·在软件实现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 第83-85页 |
·OLE 调用 Surfer 绘制图像技术 | 第83-84页 |
·在数据库中距平数据的处理方式 | 第84页 |
·在数据库中将列转为行的技术 | 第84页 |
·后台自动调用 Matlab 批处理技术 | 第84-85页 |
·外部接口设计 | 第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运行 | 第86-106页 |
·系统测试概述 | 第86-87页 |
·基于非执行的测试—走查与审查 | 第86-87页 |
·验收测试 | 第87页 |
·测试的依据与环境 | 第87-88页 |
·测试的依据 | 第87页 |
·测试的硬件环境 | 第87页 |
·测试软件环境 | 第87-88页 |
·测试的数据环境 | 第88页 |
·所采用的测试技术路线 | 第88页 |
·功能测试简表 | 第88-92页 |
·综合气候数据集收集管理测试 | 第89-90页 |
·流域监测与气候分析诊断测试 | 第90页 |
·预报方法模块测试 | 第90-91页 |
·月动力延伸模式降尺度滚动预报测试 | 第91页 |
·海气耦合模式季节降尺度滚动预报 | 第91-92页 |
·综合气象数据管理实现界面 | 第92-94页 |
·逐日、月地面要素及指数值入库子模块完成情况 | 第92-93页 |
·站点及分类信息的管理界面 | 第93页 |
·数据库预报对象管理界面 | 第93-94页 |
·流域监测与气候分析诊断实现界面 | 第94-98页 |
·预报对象检索、分析 | 第94-95页 |
·指数资料检索、分析 | 第95页 |
·长江流域降水历史背景 30 年平均 | 第95-96页 |
·场资料检索 | 第96页 |
·预报对象场的合成分析块 | 第96-97页 |
·相关场分析 | 第97-98页 |
·预报因子与指数资料相关分析 | 第98页 |
·预报方法模块实现与界面显示 | 第98-101页 |
·最优子集回归预测实现界面 | 第98-99页 |
·周期预报 | 第99-100页 |
·汛期(6-8)月降水概念模型 | 第100页 |
·因子场高相关区逐步回归 | 第100-101页 |
·集合预报 | 第101页 |
·月动力延伸模式降尺度滚动预报实现与界面 | 第101-102页 |
·海气耦合模式季节降尺度滚动预报实现界面 | 第102-103页 |
·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103-105页 |
·测试结果与综合评价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附录 | 第112-120页 |
附录 A 动态调用 Surfer 绘图代码(Delphi、Perl 程序语言) | 第112-116页 |
附录 B 存储过程将行转列的方式(Oracle) | 第116-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