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招标投标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27页 |
·招投标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及发达地区招投标发展现状 | 第12页 |
·国内工程招投标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建设工程招标形式 | 第14页 |
·建设工程招标方式 | 第14-15页 |
·主要评标定标方法分析 | 第15-22页 |
·国外主要评标定标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国内现行建设项目评标方法分析 | 第16-22页 |
·资格预审 | 第22-27页 |
·资格预审的程序 | 第22-23页 |
·资格预审的意义 | 第23-24页 |
·资格预审指标 | 第24-25页 |
·投标人的资格评审 | 第25-26页 |
·投标人资格调查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建设工程合理低价中标法的理论分析 | 第27-33页 |
·合理低价中标法内涵的理解 | 第27-28页 |
·从招投标法角度理解 | 第27页 |
·从建筑产品价格特点角度理解 | 第27页 |
·全面准确理解 | 第27-28页 |
·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的原因分析和法律依据 | 第28-29页 |
·我国现行的法律条例突出体现 | 第28页 |
·施工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 | 第28页 |
·建筑市场的约束机制 | 第28-29页 |
·采用合理低价法的优势 | 第29页 |
·合理低价中标法的原则分析 | 第29-30页 |
·合理低价中标法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合理低价评标法对自身要求较高 | 第30页 |
·如何界定企业成本的问题 | 第30页 |
·如何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问题 | 第30-31页 |
·施工图纸设计深度不够 | 第31页 |
·合理低价中标法的评审 | 第31-33页 |
·评审顺序 | 第31页 |
·评审内容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成本组成分析 | 第33-41页 |
·工程成本的概念 | 第33页 |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成本组成 | 第33-38页 |
·分部分项工程清单费用 | 第33-35页 |
·措施项目费 | 第35-36页 |
·其他项目费 | 第36-37页 |
·规费 | 第37页 |
·税金 | 第37-38页 |
·工程成本不确定性的研究 | 第38-41页 |
·直接工程费的不确定性 | 第38-40页 |
·间接费的不确定性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建设项目招投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41-5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第41页 |
·评价体系的内涵 | 第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 第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 第41-43页 |
·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43-50页 |
·投标报价指标的量化 | 第43-48页 |
·技术指标评价的量化 | 第48-50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50-52页 |
·成本型指标 | 第50-51页 |
·效益性指标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建设项目招投标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2-58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内涵及设置方法 | 第52-53页 |
·权重的内涵及作用 | 第52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 | 第52-53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3-54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54-58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54-55页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 第55-56页 |
·评判方法分析 | 第56-58页 |
第七章 合理低价中标法的工程实例 | 第58-61页 |
·工程概况 | 第58页 |
·主要工程内容 | 第58页 |
·评标分析 | 第58-59页 |
·综合分析 | 第59-60页 |
·评标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第八章 建设工程合理低价中标法保障措施的研究 | 第61-67页 |
·合理低价中标法的优势 | 第61-62页 |
·有利于节省投资,保证投资效益 | 第61页 |
·有利于调整建筑行业结构,使招投标双方供需水平达到平衡 | 第61页 |
·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第61页 |
·有利于遏制层层转包、挂靠、阴阳合同等不良行为 | 第61页 |
·有利于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的形成,有效防止腐败行为 | 第61-62页 |
·有利于企业树立市场风险意识 | 第62页 |
·实施合理低价中标法的约束保障机制 | 第62-67页 |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62页 |
·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 | 第62-63页 |
·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制度,完善风险转移体系 | 第63页 |
·严格审查投标人资质 | 第63-64页 |
·建立中标价的复核制 | 第64页 |
·提高评标专家的素质 | 第64页 |
·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 | 第64页 |
·引导建立科学的施工企业定额 | 第64-65页 |
·完善建设工程监理制度 | 第65页 |
·建立设计赔偿和设计保险制度 | 第65页 |
·建立企业诚信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 第65-66页 |
·加强标后监管,保证招标工作成果 | 第66-67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