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痛经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9-17页 |
一、文献古籍综述 | 第9-10页 |
二、中医对湿热蕴结型痛经的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一) 病因病机研究 | 第10-11页 |
(二) 治则治法研究 | 第11-15页 |
三、现代医学对湿热蕴结型痛经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7-31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17-18页 |
二、病例选择 | 第18-22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二) 评分标准 | 第19-21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21-22页 |
三、治疗方法 | 第22页 |
四、临床观察指标 | 第22页 |
五、疗效判定 | 第22-24页 |
六、数据处理 | 第24页 |
七、研究结果 | 第24-29页 |
1、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 第24页 |
2、治疗前后血流变检测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3、治疗后总疗效判定 | 第25页 |
4、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第25-26页 |
5、临床单个症状疗效判定 | 第26页 |
6、单个体征疗效判定 | 第26-27页 |
7、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 第27-28页 |
8、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 第28-29页 |
9、病情与疗效的关系 | 第29页 |
10、 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 | 第29页 |
八、结论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37页 |
一、立论依据 | 第31-32页 |
二、方药特点分析 | 第32-35页 |
三、防治中的注意事项 | 第35页 |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思路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痛经观察表)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