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美国贸易法“332 条款”的沿革 | 第9-15页 |
一、 美国贸易法的体系与特点 | 第9-10页 |
二、 “332 条款”的沿革 | 第10-14页 |
(一) “332 条款”产生的背景 | 第10-12页 |
(二) 1930 年以前的“332 条款” | 第12-13页 |
(三) 1930 年以后的“332 条款” | 第13-14页 |
三、 “332 条款”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美国贸易法“332 条款”的规则解读 | 第15-24页 |
一、 “332 条款”的内容 | 第15-18页 |
(一) “332 条款”的立法目的和基本规则 | 第15-16页 |
(二) 332 调查程序 | 第16-18页 |
二、 “332 条款”与相关贸易法律制度的比较 | 第18-24页 |
(一) “332 条款”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 | 第18-21页 |
(二) “332 条款”与“337 条款” | 第21-22页 |
(三) “332 条款”与“301 条款” | 第22-23页 |
(四)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美国贸易法“332 条款”的实践 | 第24-30页 |
一、 “332 条款”的实案(非涉华) | 第24-28页 |
(一) 332 调查案件统计 | 第24-28页 |
(二) 小结 | 第28页 |
二、 “332 条款”的趋向分析 | 第28-30页 |
(一) “332 条款”的趋向 | 第28页 |
(二) 关于趋向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美国贸易法“332 条款”与中国 | 第30-45页 |
一、 涉华“332 条款”的案例 | 第30-36页 |
(一) 典型案例 | 第31-34页 |
(二) 分析 | 第34-35页 |
(三) 对我国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 我国应对 332 调查的对策 | 第36-40页 |
(一) 政府的对策 | 第37-38页 |
(二) 行业协会的对策 | 第38-39页 |
(三) 企业的对策 | 第39-40页 |
三、 “332 条款”对我国贸易法的借鉴意义 | 第40-45页 |
(一) 完善 2004 年《对外贸易法》第 37 条的建议 | 第40-42页 |
(二) 输美产品出口市场预警机制建设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