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对象、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公园建筑的配置原则和标准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论文框架 | 第21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2 山地公园建筑主要影响因素及设计原则 | 第24-42页 |
| ·山地公园建筑主要影响因素 | 第24-34页 |
| ·公园类型和风格 | 第24-27页 |
| ·自然生态因素 | 第27-30页 |
| ·技术因素 | 第30页 |
| ·人文与美学因素 | 第30-34页 |
| ·山地公园建筑设计原则 | 第34-39页 |
| ·自然地貌的适应性原则 | 第35-36页 |
| ·气候条件适应性原则 | 第36-37页 |
| ·美学性原则 | 第37-38页 |
| ·地域文化传承的原则 | 第38-39页 |
| ·适宜技术的原则 | 第39页 |
| ·小结 | 第39-42页 |
| 3 山地公园建筑布局和形态表现策略 | 第42-66页 |
| ·基于公园环境的设计策略——建筑布局 | 第42-48页 |
| ·山地公园的建筑定位 | 第42-45页 |
| ·山地公园的建筑定向 | 第45-47页 |
| ·山地公园建筑的范围和外廓 | 第47-48页 |
| ·适应自然地貌的设计策略——建筑与山体的结合方式 | 第48-54页 |
| ·地表式 | 第49-51页 |
| ·地下式 | 第51-52页 |
| ·浮空式 | 第52-54页 |
| ·基于美学性原则的设计策略——建筑尺度和建筑表皮的处理 | 第54-61页 |
| ·建筑尺度的处理 | 第54-55页 |
| ·建筑表皮的处理 | 第55-61页 |
| ·地域文化传承的设计策略 | 第61-65页 |
| ·地域文化传承两个层面的内涵 | 第61-62页 |
| ·基于传统空间的建筑形态的建构 | 第62页 |
| ·对传统空间组织模式的因借 | 第62-65页 |
| ·传统建筑细部空间形态的融入 | 第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4 山地公园建筑适宜技术应用策略 | 第66-82页 |
| ·适宜技术在山地公园建筑布局中的运用 | 第66-68页 |
| ·山地公园建筑与太阳能的利用 | 第66-67页 |
| ·山地公园建筑与风能的利用 | 第67-68页 |
| ·适宜技术在美学性原则中的运用 | 第68-71页 |
| ·太阳辐射的控制——可调节的建筑表皮 | 第68-69页 |
| ·生态理念下的建筑表皮 | 第69-71页 |
| ·环保、生态建材的利用 | 第71-73页 |
| ·新型墙材代替粘土砖 | 第71页 |
| ·生态木和 PVC 管材代替天然木材 | 第71-73页 |
| ·适应性生态能源利用 | 第73-77页 |
| ·太阳能资源利用 | 第73-75页 |
| ·风能资源利用 | 第75-76页 |
| ·水能源利用 | 第76-77页 |
| ·适宜性生态技术 | 第77-79页 |
| ·雨水回收利用 | 第77-78页 |
| ·绿化屋面种植技术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2页 |
| 5 山地公园建筑设计实践 | 第82-106页 |
| ·重庆地区气候特征和公园概况 | 第83-84页 |
| ·重庆地区气候特征 | 第83页 |
| ·重庆龙头寺公园概况 | 第83-84页 |
| ·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概况 | 第84页 |
| ·适应自然地貌的设计 | 第84-90页 |
| ·基地状况和设计原则 | 第85页 |
| ·适应自然地貌的建筑设计 | 第85-90页 |
| ·适宜技术和适应气候的设计 | 第90-97页 |
| ·环保、生态建材的利用——对传统建筑表皮的借鉴与提升 | 第90-91页 |
| ·适应性生态能源的利用——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 第91-96页 |
| ·适宜生态技术的应用 | 第96-97页 |
| ·传承地域文化的设计 | 第97-104页 |
| ·书院建筑和书院园林的形成 | 第97-98页 |
| ·传承巴渝文化的书院设计 | 第98-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 致谢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 附录 | 第112-121页 |
| A. 调查问卷 | 第112-121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1页 |